
6月3日-7日,一场聚焦“活教育”理念与提升幼儿园教师课程领导力的专业研修在星城长沙拉开帷幕。此次培训班以“做中学创、自然育人、生活即课、儿童为本”为行动指引,共同解锁“让学习在游戏中自然发生”的教育密码,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实践新动能。
理论重构 了解游戏化课程核心逻辑




“当孩子在沙池里专注堆城堡时,他们正在经历空间几何的启蒙;当他们为‘小熊医院’设计就诊流程时,规则意识与社会交往能力正在悄然生长——这就是‘活教育’视角下游戏与课程的天然联结。”研修班的核心目标:助力教师建立“儿童视角的课程领导力”——即从“按计划施教”转向“在游戏中捕捉教育契机、在生活中生成课程价值”。


湖南师范大学曹中平教授作为首位授课专家,以《游戏生成课程的过程与条件——课程设计与评价的视角》为主题,通过丰富的幼儿游戏观察图片,他提出:“真正的游戏化课程,应始于儿童的兴趣冲突,成于教师的价值判断,终于幼儿的经验建构。教师需要学会在游戏中读懂儿童的学习密码。”这一观点引发学员热议,原来游戏不是课程的“添加剂”,而是课程的“原生土壤”。


专家引领 打通课程领导力提升路径



湖南师范大学幼儿园园长徐惠带来《阅读—为孩子打开世界,幼儿园“悦读”课程实践探究》,分享园所历经多年打磨的“游戏化阅读生态”——从“户外绘本剧游区”到“儿童原创绘本工厂”,展示如何让“阅读”从静态书本转化为动态游戏,让“悦读”成为儿童与世界对话的桥梁;


长沙市学前教育协会会长肖晓敏聚焦《教研中研究教研——园本教研的设计与组织》,通过“问题链教研法”“案例复盘工作坊”等实操工具,破解“教研流于形式”的难题,引导教师在团队协作中提升课程反思力。




湖南省首届教师培训师杨晓燕以《幼儿园园本课程构建与实践》为主题,结合园所课程建设案例,提炼“园本课程三要素”:儿童的生活场(如园所角落的“昆虫观察站”)、教师的发现力(如捕捉幼儿对园庆气球的探究欲)、资源的转化力(如将本土非遗文化转化为游戏化课程素材)。

走进“活教育”实践样本园
学员们还走进湖南师范大学幼儿园、师大附属滨江幼儿园和长沙市雨花区教育局幼儿园建发园、都会园等4所省市级示范园,在真实场景中触摸“游戏化课程”。


在滨江幼儿园,“花样玩球”课题现场成为“运动游戏化”教科书。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滨江幼儿园园长许婷分享了《创意无限,“球”动童心——师大滨江幼儿园花样玩球课题研究组织与实施》。许园长说,孩子们用瑜伽球搭建“流动的城堡”,在拍球计数中感知数学规律,在团队运球中练习协作策略。课题背后的课程逻辑,我们给球赋予开放性属性——不规定玩法,只提供球与绳子、球与纸箱等材料组合,让孩子在试错中创造100种玩球可能。








建发幼儿园,该园作为“长沙市幼小科学衔接优秀园”,幼儿园分享了《多举措破解“衔接之困”》的实践经验——用“课间10分钟自主管理游戏”“书包整理闯关赛”等游戏化方式,让幼小衔接自然融入每日生活。






围绕“三叶草农场”与“街角小社会”游戏区等“生活即课程、游戏即课程”内容,都会幼儿园园长吴灵芝以《山海同心探“活教” 三叶草里育新苗》为题进行了精彩的分享。






实战工作坊:在共创中提升课程设计能力
在每日的“沉浸式工作坊”中:老师们以“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游戏化课程开发”为主题,学员分组抽取“早餐后自主活动”“雨天户外游戏”“午睡起床整理”等真实场景,结合培训所感所思,现场设计课程方案。“以前总觉得课程设计高大上,现在发现最好的课程就藏在孩子日常的生活和行动里,老师们感慨到。









课程领导力的核心,是“心中有儿童,眼中有课程”。主办方后续将通过线上分享、定期教研直播、线下活动等形式,持续赋能“游戏化课程”,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充满童趣的游戏世界里,舒展天性、自由生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