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老乡李娜是众多亲朋好友当中最羡慕的“人生赢家”,独自开着一家建筑材料公司,名下有6套房,

除了自住的1套以外,其他4套光租金每月进账1万多,剩余一套海景房空置,偶尔旅游度假自己住,

那时的她经常看他在朋友圈晒各种旅游照,真让人羡慕嫉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好景不长,2022年,李娜的大客户宣布倒闭,公司的应收账款瞬间化为乌有,资金链即将断裂,李娜用三套房子抵押贷款700多万,只望让公司起死回生。

没想到,订单锐减,押款做生意的几个客户纷纷成了老赖,收不回货款后,李娜从此走在了变卖资产的路上,

银行工作人员给李娜算了一笔账,贷款1300多万,六套房子市值800多万,每月要还3-4万贷款利息…

可中介却告诉她,市价跌了30%,哪怕再打8折也不一定能快速卖掉。

看着不断缩水的资产,李娜如今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当初以为房子是摇钱树,现在倒成了吞金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李娜的遭遇,正应了王健林十年前的预言

2015年,人们还在疯狂买房囤房之时,这位地产大亨却在采访中直言:

“房地产行业不可能永远繁荣,国外的案例,也就是40-50年一个周期,而我们已经过去30年了,已经差不多快饱和了,未来持有过多房产将成负担。”

当时很多买房人不以为意,认为老王是饱汉不知饿汉饥。可如今回过头去看,老王可比绝大多数人看得更透彻:

截止到2024年底,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5%左右,普通老百姓的家庭负债率高达67%,全国商品房库存高达7.5亿平方米,有些城市的二手房市场挂牌量超过30万套……这些冰冷的数字,正在将老王的预言一点点变成现实。

未来,中国45%的家庭,将要面对3大挑战,这个群体中,每个家庭拥有2套甚至更多房产,他们困境将显而易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中国45%家庭的3大挑战

第一,资产缩水成定局

以前房子是最保值增值的投资品,而如今,它却成了不断漏钱的“破罐子”。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二手房均价相比于2021年的高峰期下跌30%,三四线有的城市房价更是腰斩。

比如上海某学区房,2021年时,家长们还在疯狂抢购总价1000万一套的40㎡老破小。如今价格已经暴跌到540万,1套房子直接蒸发了460万,这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不吃不喝干30多年才能攒下的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为可怕的是,法拍房的数量暴增。全国法拍房数量同比上升350%,深圳有八成2017年后买房的业主面临“爆仓”——房价比首付跌的还多,卖方不仅拿不回本,而且还要倒贴钱给银行。

以前对房子一直涨深信不疑,现在手上房子越多,财富损失越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养房比养娃还贵

这两年,虽说房产税还没有加大试点,但它迟早要来,过去大家“以房养贷”的幻想,未来也要彻底破碎了。

此前就有财税专家提出建议,房产税按0.5%-1.5%的阶梯税率,人均免税面积40-60㎡,如果按照这个建议,手上房子越多,心越慌!

就拿深圳1套房子来说吧,超过免税面积100平方米,评估价800万的房子,每年的税费就要超15万,这都快赶上小城市的一套房价了。

关键除了房产税以外,其他的持房成本也在疯狂上涨,赣州的一位会计师,2019年200万投资房产,今年刚刚失业,每月1万5的月供,还不上了只能断供。

还有的人就更惨,名下几套房,房子租出去,连房贷利息都不够付。现在养一套房,甚至比养孩子还费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③降价也很难找到接盘侠

这两年卖房的人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房子挂出去,价格一降再降,不仅接盘的人少,看房的人都寥寥无几。

为啥会这样?说穿了市场现在不缺房子。

就拿挂牌量来说吧,今年4月,重庆二手房挂牌量突破34万套,南京、武汉等二线城市也都超过20万套。广州之前300万买的房子,现在降到160万也无人问津。

市场供需已经彻底发生变化,城镇住房拥有率高达96%,但每年依旧有上千万套房进入到市场。很多手上有多套房的人,价格一降再降,也依旧找不到接盘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普通人如何破局?

别盲目跟风,关注这两个焦点:

第一,盘算一下自己名下的资产,劣质资产早割早轻松。

比如你名下有几套房,除了自住的以外,另外几个房子属于什么情况,如果是三四线的远郊房,老破小,超高层住宅,拿着亏钱不如早点变现。

如果是核心城市,核心区域的地铁房,学区房,继续拿着出租,缓解一些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核对一下自己的现金账目,留足够的现金。

不管你现在是多套房,还是1套房,都要给自己留够一年半的流动资金,这个钱的目的是为了让你避免在突发情况时陷入资金链断裂,导致被法拍。

如果手上有充足的资金,足以还掉房贷,不如赶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总结一下:

王健林的预言,其实已给我们所有家庭敲响警钟。一旦市场供需逆转,人口红利消失,房子的黄金时代成为过去时,对于手上拿着多套房的家庭来说,除非是优质资产,否则“死守”的结局只能是被拖入深渊。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