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综艺节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乱象变化,有着多年功底能力的导师级人物变成参赛选手,而一些靠着身材外貌出道的流量明星却当起了导师?
这些流量导师几乎是一部拿得出手的代表作都没有,但是却在节目中对有着几十年经验的大师级人物指手画脚,这真的让人觉得颇为搞笑。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吗?我们不免为这些真正有实力的人物感到惋惜,而这些德不配位的“评委”们面对着自己暂时无法超越的表演还在指指点点,真的不感觉害臊吗?这几年,都有着哪些“评委”受到观众们的诟病呢?
孟美岐
孟美岐的事件令人瞠目结舌,在《天赐的声音》节目中,出道三十余年、拥有《黄昏》等金曲的周传雄站在台上作为选手演唱,而导师席上却坐着出道仅数年的孟美岐,她在周传雄表演时吃零食、跷二郎腿的举动,被观众批评为缺乏规矩、不尊重前辈。
虽然孟美岐方面澄清并未对周传雄进行点评,但周传雄最终"一轮游"的结果,加上孟美岐所处的导师位置,不禁让人质疑:华语乐坛真的要变天了吗?论作品,孟美岐除了凭借团体歌曲《卡路里》走红外,个人代表作与同场的陶喆、胡彦斌相比,差距可谓天壤之别。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她曾在《明日之子》中一本正经地教授"眼神戏",但其木讷的表情与她获得的"金扫帚奖最令人失望女演员"称号形成鲜明对比,颇具黑色幽默。
伊一
当评审席的专业标准出现偏差,观众怎能不困惑?主持人跨界担任音乐评委同样令人费解,伊一在《无限歌谣季》中担任评委已属意外,其随心所欲的评分标准更是不着边际。
毛不易演唱时,她因嫌弃手势"老派"而打低分,完全无视其创作才华;薛之谦表演出色,她却因关注袜子给出远低于及格线的分数,事后轻描淡写地以"手滑"搪塞,实在难以服众。

演员跨界音乐评委也不罕见,章子怡虽是影坛翘楚,但当她与陈奕迅、罗大佑等乐坛前辈同坐《中国最强音》导师席时,其音乐点评的专业性值得商榷,她以选手"有点拍马屁"为由投反对票,这种脱离音乐本质的评价如何让人信服?
毒舌与花瓶,谁在定义舞台标准?
某些评委凭借"毒舌"在综艺节目中混得风生水起,丁太升便是典型,其点评犀利如刀,有时甚至带有人身攻击:批评张杰炫技缺乏感情,指责那英翻唱具有"时代感"却未抓住精髓,虽然引发讨论,但也招致非议,被认为过于主观,只懂批评不懂指导。
更值得玩味的是,当人们审视其音乐创作成就时,似乎并不足以支撑其指点江山的底气。

某些需要文化底蕴的节目,导师选择更令人咋舌,鞠婧祎担任《国风美少年》导师,这档标榜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的节目,却被这位"四千年美女"用"很棒""喜欢"等空洞词汇点评,其文化素养能否胜任"国风"评判,引发网络热议。
专业与敬畏的缺失
昔日"下山的神"指点江山,如今"上山的人"却对前辈品头论足,王源在《谁是宝藏歌手》中担任推荐人,尽管就读伯克利音乐学院,但现场表现起伏不定,除早年组合歌曲外,个人代表作寥寥。
面对金曲奖得主江美琪,他直言"不认识她,对这首歌也没印象,因为这首歌发行时我才一岁",这番言论被批缺乏对前辈的尊重与专业素养,同样,选秀冠军、实力唱作人陈楚生也需在台上战战兢兢地接受这位年轻评委的点评,"华语乐坛变天"的感慨再次在观众心中回荡。

究其根本,节目组选导师时,流量、话题、咖位优先,专业适配性与实质贡献反居其次,于是,"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的怪象频频上演。
刘德华被问及是否担任音乐节目导师时,第一反应是"不敢",这份清醒与谦逊与那些资历尚浅便高坐导师席的人形成鲜明对比,那英评价章子怡跨界是"隔行如隔山",在当下浮躁的娱乐圈愈发振聋发聩。

结语
真正的导师应当德艺双馨,仅靠流量或话题抢占位置,终将在观众的火眼金睛与时间考验下原形毕露,当评判失去专业准绳,所谓的指导与评选还剩多少价值?这不仅对参赛者不公,更是对艺术的亵渎。
或许,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是正道:歌手专注演唱,演员潜心表演,这才是对观众、对行业负责的态度,舞台上不该只有流量的幻影,更需对专业的敬畏与对艺术的真诚。

如今的综艺选秀节目非常多,有很多真正有才华的年轻人能够有舞台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但是有些节目为了赚取噱头,往往只在乎请来的导师咖位大不大,是否能通过导师的名气来带动节目,而不是真正考虑到这个导师是否符合自己节目的调性。
我们真的希望所有演员、歌手能够在自己行业发光发亮,给我们带来许多精彩的作品,而不是喜欢看到你们德不配位,非得跨界去做一些能力不符的导师角色。

“隔行如隔山,”那英送给章子怡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逐步上升,真正的导师应是技艺与品德的双重标杆,若仅靠流量或话题占据高位,终究会在观众的审视中失去公信力,唯有以扎实功底和职业操守为基石,才能担起 “导师” 二字的重量。
对此,你们怎么看呢?可以在下面留言,和大家一起讨论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