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附录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重点梳理了抗日战争爆发前党内的三次左倾路线,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形成与发展过程、造成的危害,以及毛泽东代表的正确线与左倾路线的斗争,总结了经验教训。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于1945年4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七次会议上全体通过。《决议》一共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二部分具有序言和总括的性质,指出中国共产党自从1921年建党以来就以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而毛泽东同志的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是这种结合的代表,是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人民,将人类最高智慧——马列主义科学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特殊革命环境下的中国革命,以正确路线与错误思想进行了胜利地斗争,取得1945年的伟大的革命成就,指出确立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和全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一时期的最大成就,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的最大保证。

第三、四部分梳理三次左倾路线形成的时间、过程及其所犯的各方面错误。
第一次左倾路线的产生,发端于1927年8月7日的党中央紧急会议上,诱因是对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仇恨与对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投降主义的反对,正式形成并取得统治地位是在1927年11月的党中央扩大会议上,被称为左倾盲动主义或冒险主义。这种左倾路线主张,不顾敌人的强大与革命失败后的群众情况,命令少数党员与少数群众在全国组织毫无胜利希望的地方起义,但由于招致失败,不到半年时间就停止了。
但是,由于随后党的六大未能将左倾思想肃清,所以到了1929年下半年至1930年上半年,因当时革命形势有所好转,又形成了第二次左倾路线,即立三路线。当时李立三领导的中央机关通过了《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决议案,无视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不承认革命需要主观组织力量的充分准备,认为当时已经具备在全国“大干”的条件,忽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而急速推动在全国中心城市武装起和集中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李立三拒绝正确的批评和建议,以反右倾名义打击不同意见者,发展了党内宗派主义。
立三路线同样因为迅速招致失败而停止,不到四个月时间。在这期间,毛泽东同志始终不赞成立三路线,以极大耐心正红一方面军中的左倾路线,粉碎了第一次“围剿”。但是,随后的1930年9月党的六届三中全会,也没有肃清左倾思想和左倾政策,而且实际上对立三路线进行了妥协,不承认其是路线错误,只说是“策略上的错误”,这为第三次以王明为首的左倾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留下了机会。

第三次左倾路线,是在“反对立三路线”“反对调和路线”的旗帜下形成的,一些缺乏实际争经验的人聚集在有苏联背景的王明周围,向党中央发难。在共产国际扶持下,以王明为首的左倾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在中央机关取得统治地位。然而,王明其实原是立三路线的追随者,所以其左倾路线同样也是有冒险主义的,所谓“反立三路线”只是其夺取权力的幌子,其政治纲领的实质是“反右倾”,而所谓“反右倾”本质上也是其宗派主义的表现,错误地打倒了二十多名党的重要干部。
王明左倾路线,继续强调“全国性革命高潮”和党在全国范围的“进攻路线”,虽然没有主张在全国中心城市起义,也没有主张红军要进攻中心城市,但无视前两次左倾路线造成的挫折,无视敌我力量对比,盲目判断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即是“争取中国完全胜利的斗争”,选择与敌人正面硬拼,所以这次左倾路线直接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主力被迫进行全面战略撤退、转移,开始长征,损失惨重。
以上三次左倾路线,尤其以第三次的左倾教条主义造成的危害最大。以王明为首的一些缺乏实际斗争经验的人掌握了领导权,不从实际情况出发,生搬硬套马列主义词句。李立三虽然也是左倾的,但李立尚能结合实际。而王明,能够运用马列主义词句把李立三说得无言以对,但现实斗争的惨败却更让他无言以对。

马克思与恩格斯曾谆谆告诫,他们的理论只是行动的指南,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背得烂熟并加以重复的教条,对他们理论中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三次左倾路线,都是在思想上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党中央在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上指出,要牢记并实行毛泽东同志“对于任何问题采取分析态度,不要否定一切”的指导。
第五部分剖析了左倾路线的思想根源。《决议》指出,左倾路线反映了中国小资产阶级的思想。由于中国特殊的社会政治情况,决定了中国不可能有独立的强大的小资产阶级政党,所以大批的小资部阶级革命民主分子进入无产阶级革命队伍,有的无产阶级化了,有的没有无产阶级化。后一种情况,其革命性与无产阶级不同,往往可能发展为对抗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方法表现为观察问题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小资产阶级政治上容易左右摇摆,对革命长期性缺乏耐心,容易冒险。小资产阶级在组织生活上容易表现为脱离群众和宗派主义,破坏着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和党内的团结。
《决议》第六部分指出克服左倾思想的方法,是要加强马列主义学习,在党内发扬民主,展开批评和自我批批评,进行耐心说服教育工作。克服左倾思想的原则,是从团结出发,而又达到团结的目的。
《决议》第七部分总结并再次强调毛泽东路线的正确性,坚信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必将取得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决议》对今天仍有启示。在今天,要正确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其作为行动的指南,与当前经济建设、国际斗争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长期性与艰巨性,以及国际形势演变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在坚定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思想指导下,对理想的实现有足够的耐心,避免再次出现“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不切实际的做法;要在民族伟大复兴的泾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多方面建设中,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飞跃,要避免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再次教条化。
改革开放无疑正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灵活运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次一次新的飞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