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乌克兰对俄罗斯位于大后方的战略轰炸机等目标实施的无人机袭击,展现了现代战争中非对称作战手段的迅速演进。

此次行动恰逢俄乌谈判前夕,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是基辅当局为增加谈判筹码而采取的战术行动,反映出泽连斯基政府与普京政府在停火诉求上的战略分歧。

至于巴不得乌克兰俄罗斯继续斗下去的北约集团则借机强化对俄制裁压力,形成政治军事联动效应。

可以看到,此次袭击采用了高度系统化的作战方案:首先通过俄罗斯本土物流网络渗透,将改装集装箱伪装成普通货物运输;在行动前24小时控制运输车辆;最终由特战人员引导自杀式无人机实施精确打击。

整个攻击链条呈现出三个技术特征:一是利用民用物流系统实现装备渗透;二是采用极短程突袭模式(飞行时间约3-5分钟)规避防空预警;三是配备远程自毁装置确保行动痕迹消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克兰派出的参加袭击的无人机

这种“物流渗透+瞬时打击”的模式,意味着我国国家安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

有人指出,俄乌战争打了都快三年了,但俄罗斯现在都还没有意识到国土的整体的安全,国内的安保行动相当迟缓。

像乌克兰发动袭击用的这样的集装箱应该强制规定拉货之前必须验货,全国范围内发动民众组成群防群控机制,否则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

其实,现代战争早就不是面对面的人员和武器对抗了,而更像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可以进攻我的正面,我也可以打你的后方。

2024年乌克兰发动的库尔斯克反攻不仅暂时性地改变了俄乌战场态势,更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产生连锁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克兰蓄谋已久

在这场危机中,俄罗斯用血的教训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台海方向,安全压力正在呈现几何级数增长。

美国及其盟友正试图将乌克兰模式复制到台海,这种危险的战略试探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惕。

三年以来,乌克兰战场的经验教训正在被美国系统性地移植到台海两岸的对抗中。库尔斯克战役后,美国政界、军界人士公开鼓吹“台湾可以效仿乌克兰采取先发制人战略”,这种论调绝非偶然的即兴发言,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战略试探。

比如说,一家美国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AEI)的所谓专家迈克尔·鲁宾就曾经丧心病狂地建议台湾方面可以从金门向厦门发动炮击,这样“将导致数万人死亡”,从而强化台湾方面的吓阻力。

鲁宾等人之所以如此猖狂,是因为在他们的概念里中国是个很久没有经历过战争考验的国家,一旦社会面遭到武力袭击,必将会阵脚大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台军坦克在金门实弹射击

而且,长期与美国方面沆瀣一气的台湾民进党当局对此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心,时任防务部门负责人邱国正多次在立法机构宣称“要掌握战略主动权”。

更令人担忧的是,台湾近年来加速推进的远程打击力量建设已初见成效,雄昇、戟隼等导弹系统的列装,特别是其号称的射程达2000公里的“擎天”导弹试射成功,使其具备了威胁大陆沿海关键基础设施的能力。

三峡工程、大亚湾核电站等战略目标频频出现在台军演习想定中,这种赤裸裸的、反人类的战争威胁必须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俄乌战争爆发之后,台乌军事合作干脆地从暗流涌动发展为公开互动。乌克兰派遣的军事顾问团频繁出入台北的防务机构,双方在无人机作战、城市巷战、网络攻防等领域的经验交流日益深入。

值得警惕的是,这些合作很可能已经催生出针对大陆的作战预案。据可靠情报显示,乌克兰情报部门协助台湾建立的“不对称作战研究室”已运作多时,其研究成果直接呈报台当局最高决策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台军士兵

这种专业化的威胁酝酿过程,与乌克兰在库尔斯克反攻前长达18个月的战备活动如出一辙,我们必须以战略眼光看待这一危险动向。

除了军事上面的非对称打击准备,美国、西方乃至台湾当局对我们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渗透同样触目惊心。

近几年来,台湾当局通过NGO等渠道在大陆构建的渗透网络不断地暴露在国安机关的视野中,例如,一些非政府组织的资金链最终指向台北的“大陆工作委员会”,但这也仅仅是冰山一角。

更值得关注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隐形战争,以前段时间曝光的张某间谍案为例,这名某部委工作人员长期受台方资助,不仅疯狂窃取数十万份机密资料,更在社交媒体煽动性别对立,其言论与台湾“认知作战”手册中的话术高度吻合。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台方将其收集的所谓“重要情报”转交美国时,却被评估判断为“毫无价值的垃圾信息”,这充分暴露出台湾情报工作的业余性与冒险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台军情报部门

近期一些动物保护组织的过激行为,经调查也与境外势力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事件背后隐约可见相同的操作手法。

军事技术革新带来的挑战同样不容小觑。2025年4月,台湾首支无人机作战部队的成立标志着其军事转型进入国土渗透的新阶段。

更值得警惕的是,参与乌克兰战事的台籍“志愿兵”中,还隐藏着许多台军现役特种部队人员,这些经过实战淬炼的军事人员回国后,极可能成为对大陆实施渗透破坏的骨干力量。

台军近期提出的“机场特攻队”设想,即派出特务潜伏在歼-20机场附近,在歼-20起飞之后再通过联络台军指挥部门,暴露出其仍然迷信冷战时期的特种作战模式。

这种将赌注全盘压在秘密行动上的思维,与当前乌克兰战场上无人机改写战争规则的趋势如出一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操控无人机的台军士兵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俄罗斯在应对乌克兰威胁时的犹豫不决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战略被动,这个教训值得我们深刻汲取。

台湾问题本质上是解放战争的遗留问题,但外部势力的干预使其复杂化程度和持续时间远超俄乌战争。

当前种种迹象表明,台湾当局正在危险的边缘试探,其所谓“先发制人”的战争叫嚣绝非虚张声势。

6月1日乌克兰对俄罗斯机场成功实施无人机打击,更如同给赖清德等一小撮“台独”败类打了一针强心剂,现如今,从导弹部署到认知作战,从特种渗透到无人机突击,台当局正在构建多层次的威胁体系。

面对如此严峻的安全形势,我们必须打破三种迷思:一是认为台湾不敢主动挑衅的侥幸心理;二是低估外部势力干预程度的乐观判断;三是忽视非军事领域威胁的片面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放军的反无人机装备

在具体应对上,应当建立四维防御体系:强化沿海要地防空反导能力、完善关键基础设施防护方案、构建全社会反渗透网络、提升舆情认知战应对水平。特别要针对无人机、导弹等非对称威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拒止能力。

国家安全没有后悔药可吃。俄罗斯用惨痛代价证明,对敌对势力心存幻想,手下留情只会助长其冒险野心。

在台海问题上,我们既要保持战略定力,更要做好万全准备。当台湾当局公然将三峡大坝列为袭击目标时,当美国军官公开教唆“先发制人”时,当乌克兰的偷袭战例被台湾军校奉为“教材”时,历史的警钟已经敲响。

随着3D打印技术和开源飞控系统的普及,目前微型无人机制造已呈现“去工业化”特征。“台独”势力可能利用该技术,构建分布式无人机生产网络。

这类装置具有三个显著特征:生产端可通过10平方米作坊实现日产20架;使用商用级元器件降低成本至300美元/架;运输端利用普通厢式货车即可装载50架作战单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操纵无人机的解放军战士

其战术运用也可能呈现“三阶段模式”:前期通过物流系统渗透至沿海200公里范围内;中期潜伏在民用设施周边;后期采用GPS/视觉复合制导攻击电站、化工厂等民生目标。

针对该类威胁,建议构建“三维防御体系”:技术层面研发低空探测雷达网,提升对1kg级目标的发现概率;法律层面完善3D打印设备与飞控芯片的流通管控;社会层面建立可疑无人机活动的举报奖励机制。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这类攻击还可能结合网络舆论战,在实施物理破坏的同时制造社会恐慌。

对我们来说,唯有以底线思维构筑铜墙铁壁,才能确保在风高浪急时稳如泰山,在惊涛骇浪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