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35年,西洋山突围战的枪声响起,罗孟文腿部中弹,血流不止,战友们劝他养伤,他拒绝了。

直到第二天,团长陈亦发叛变的消息传来,红十三团几乎全军覆没,罗孟文才被迫离队

谁能想到,这个负伤的赣南游击队员,会在深山里点燃革命的炭火,聚集百余失散红军,最终走进延安的中共七大会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负伤离队与绝境求生

1934年红军长征后,罗孟文受命留守赣南,他率领红十三团开展游击战,与敌人周旋,敌众我寡,部队损失惨重,每一天都是生死搏斗。

1935年,西洋山突围中,红十三团团长陈亦发突然叛变,出卖了战友的情报,罗孟文腿部重伤,被迫离队养伤,大部队失联,生死未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得知战士们死伤惨重后,罗孟文悲痛不已,他再也无法安心养伤,连夜带着警卫员吴才生动身,他知道突围中可能还有幸存的失散战士,这些战士需要有人带他们找到出路。

罗孟文隐匿于深山,化装成当地村民,靠给人打短工维持生计,这既能让他们维持生活,还可以通过这样的手段与当地群众逐渐熟络。

身份暴露的风险无处不在,地方保长对罗孟文实行重点通缉,悬赏两千元,凡有人想外出,必须要有"良民证",后来甚至要到当地政府办理"通行证"。

罗孟文在吉安意外遇见中共茅店区委军事部部长曾祥林。

曾祥林也化装成短工,在当地潜伏,曾祥林有个当邮差的亲戚,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带回一张报纸,正是通过这张小小的报纸,罗孟文终于获得了党组织的消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报纸内容显示:湘赣边有游击队在活动,队长叫谭余宝,距离只有百里路程。

罗孟文兴奋异常,当即与曾祥林前往拿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烧炭聚众与秘密重建

曾祥林在当地是出了名的篾匠,为了隐藏身份,罗孟文与警卫员便拜他为师,一番苦心学艺之后,两人也成了心灵手巧的篾匠,正是这样一番操作,让他们保住了性命。

果然,不久后,当地的几个站岗的便以"通行证"失效作为理由,将罗孟文一行人缉捕起来,由于有了篾匠这个"假身份"作为掩饰,敌人竟然信以为真,很快就将他们予以释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孟文终于能以公开的"假身份"在赣州一带进行活动,还遇见了几位同样伪装成"砍柴"的杨赣苏区的同志。

经费捉襟见肘,大伙儿一商量,决定在深山里建起简易的党支部,搞炭棚,烧木炭。

炭棚兼具生产、情报传递与秘密会议功能,白天烧炭卖钱,夜间召开会议,逐步吸纳失散战士,这个看似普通的炭棚,成了革命火种的保存地。

在聚集了一批红军战士后,罗孟文发现最大的问题:这些人都有伤在身,近百人的伤员队伍躲在农户家中并不安全,不仅会被敌人发现,还会给老乡带来危险。

最终罗孟文决定带队进山,在村民的指引下,他们来到了山里一处荒废的坟墓中。

这个临时的藏身处极为安全,但狭窄的空间里又冷又湿,战士们本来就负伤在身,在这样的环境里只会让伤势变重,可从未有一人叫苦。

1936年年底,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拉开序幕,罗孟文等所处的环境白色恐怖氛围逐渐消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机到了,此时的罗孟文便决定将原本隐蔽在简易木棚中的几十名共产党员分布到广大农村,继续扩大党的影响力,他先行下山,与中共杨赣特委宣传部部长刘飞庭取得联系,会见了刘启耀。

随后便在马家洲的谭屋召开了失散的江西和赣南两个省的主要干部会议,在这次有将近一百二十人参加的重要会议上,江西临时省委得以顺利成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日烽火与战略贡献

1937年全面抗战后,罗孟文率游击队转战湘赣边区,以游击战术牵制日军,破坏交通线,保护群众安全,在随后的抗日战场上,罗孟文功勋卓著,成功推动湘赣边抗日高潮的到来。

游击战的精髓在于灵活,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罗孟文把这十六字诀运用得炉火纯青。

1940年,罗孟文赴延安学习,任中央党校党总支委员,系统学习毛泽东思想,提升战略视野,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段求学经历,让这个赣南山区的游击队员完成了思想的升华。

1945年调任东北蛟河县委书记后,罗孟文仅用三天时间就平定了崔星武与国民党先锋军赵宝山的两起暴乱,随后又采取"大股收编,小股围剿"的办法,收编、改造了一大批土匪头目。

三天平叛,这个速度,连当地老百姓都惊呆了。

土地改革推行迅速。没收地主土地1.3万垧,分给3500户农民,创造了"一夜筹粮20万斤"的奇迹,农民翻身做主人,积极性空前高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大代表与革命传承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出席七大的代表共755名,其中正式代表547名,候补代表208名,代表全国121万党员。

罗孟文以江西临时省委代表身份出席,总结赣南游击与抗日经验,提出"炭棚斗争"模式对基层党建的启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里,这个从炭火中走出来的英雄,坐在代表席上。

会场后面的墙上,挂着"同心同德"四个大字。

两侧墙上张贴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等标语。靠墙边插着24面红旗,象征着中国共产党24年奋斗的历程。

毛泽东称赞罗孟文"从炭火中保存革命火种",将其经验纳入《论联合政府》的群众动员策略,炭棚斗争模式,成为基层党建的重要参考。

新中国成立后,罗孟文历任赣西南地委副书记、江西省委组织部部长等职,推动土地改革与干部队伍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担任江西省政协副主席,中共江西省委统战部部长,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8年,罗孟文在家乡逝世,遗著《赣南游击战回忆录》成为党史教育重要文献,炭棚精神被纳入革命传统教育。

从西洋山的负伤离队,到深山炭棚的星火相传,从赣南游击的艰苦岁月,到延安七大的庄严时刻,罗孟文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革命理想高于天。

那些在炭棚里度过的岁月,那些在敌后潜伏的日子,那些聚集失散战友的努力,都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珍贵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炭棚党支部的百余名失散红军,最终都找到了组织,找到了方向,革命的火种,就这样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得以保存和传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炭火英雄罗孟文,用行动证明了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