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长沙贝壳某门店工作4年后,张元(化名)想要离职。
没想到,离职的过程极其坎坷。
得知他要走的消息,店东脸色瞬间沉了下来。
在小会议室里,店东不悦地问他:“为什么突然要走?是不是要去其他门店?”
随后店东提出:必须支付2万元的转会费后,才能离开。
张元本来觉得双方共事多年,离职时也能保持基本的体面,可现实却给了他狠狠一击。
当他打算走上漫漫维权路时,才发现跟自己有相同困境的贝壳经纪人,不在少数。
1
经纪人跳槽,面临高价转会费
采访中,张元吐槽说:“现在贝壳旗下加盟店,入职容易离职难,店东牢牢掌控着经纪人。”
“碰到格局高的店东还好,遇到不讲道理不愿意放人的,和平离职难度非常大。”
据他介绍,为了避免门店之间恶意竞争,贝壳设定了限制经纪人自由流动的规则。
相关规则在落地过程中,竟异化成了:
经纪人想跳槽,要么缴纳高昂转会费,要么就接手一年的“冷冻期”,相当于被“贝系封杀”。
说实话,涛哥听说经纪人跳槽还要交几千至数万元转会费感觉不可思议,去社交媒体查了才发现真有此事…小红书、知乎、抖音都有相关吐槽。

这种不合理的规则,已类似于竞业禁止条款。而按照《劳动法》,竞业协议生效前提是公司支付补偿金,可贝壳却借行业垄断地位,限制经纪人自由流动,甚至出现“转会费”怪现象。
提出离职的当天,张元由于不愿意交转会费,跟店东不欢而散。
第二天,店东停了张元工号,导致他无法登陆平台系统,也不能加入贝壳旗下的其他门店,他手里房源客源,也全部被强制截留。
店东对此毫不避讳,甚至直接告诉他:“有本事你就去仲裁,看哪家门店还敢要你?”
张元找到贝壳官方客服维权,对方却回复说:贝壳和加盟店只是合作关系,不是管理关系。但实际上如果不是贝壳制定的“冷冻期”规则,店东也不会有向经纪人收转会费的筹码。
张元找之前仲裁过的同事打听,发现这条路并不好走。一审、二审走下来,至少需要一两年时间。就算判决赢了也未必能拿到多少收益,还会上行业黑名单,以后更找不到工作了。
因此,大多数受“转会费”欺压的经纪人都选择忍气吞声、不了了之。
截至2024年底,贝壳有51573家门店,约50万经纪人,是行业中名副其实的龙头企业,接近垄断性的行业地位,使经纪人们只能被迫接受贝壳制定的不合理规则。

有个比喻很贴切:门店店东相当于美团站长,经纪人是外卖小哥,天天风里来雨里去,赚的都是辛苦钱。
今年初,京东宣布给外卖员们缴纳五险一金,提升外卖员的整体待遇。
看到这个消息,张元和中介同行都羡慕极了,他们不知道中介行业,什么时候能等来一个像京东这样的“搅局者”?推动行业走向规范。
2
高管天价年薪,员工没有底薪
像张元这样入行早的中介“老人”,手里积累了一定客户资源,大多数时候收入尚可。
对新入行的经纪人来说,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日子普遍难熬。
00后女孩青青就是其中之一,她经常要加班,收入却寥寥无几。
贝壳对经纪人实行“借薪制”,没有底薪。
如果当月没有开单,就等于是零收入,就需要向公司“借薪”。公司会发放保障薪,一般是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开单后再从提成中扣除。

青青听同事说聊起:“目前似乎只有上海链家有底薪,其他都没有。”
为了做出业绩,青青工作很拼,把能看的房子全看一遍,平时她都泡在附近小区里。经理让他在小区门口摆牌,不管刮风下雨,每天都至少站3个小时。
因为行业特殊性,青青和同事们每周只能休息一天,法定节假日只有五一、十一休息一天,其他节假日都需要上班。
努力3个月后青青终于开单了,不过她对贝壳的薪酬体系还是有很多的不满。
公司没有按照实际薪酬给她缴社保,而是按照最低工资标准,并且给她交缴的是深圳社保,因为深圳社保基数低…
涛哥注意到,很多贝壳经纪人都在社交媒体反映过贝壳“借薪制”以及社保放深圳缴纳的问题,有人向劳动部门发起社保稽查投诉,有人通过起诉获得补缴社保公积金的补偿。

涛哥发现为降低成本,贝壳这近年将大量员工转为外包,旗下多家公司参保人数下降,有些公司直接就不再公布参保人数。
贝壳年报中强调为员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可实际情况如何,一线员工最有发言权。
今年4月,贝壳CEO彭永东“3年总薪酬约16亿”的消息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
根据贝壳年报,彭永东2022-2024三年薪酬分别为4.74亿、7.13亿、4亿,合计约15.88亿。

2024年贝壳平台内外部佣金和薪酬总额分别为189亿、228亿,合计417亿,按照50万经纪人计算,人均薪酬大约8万,彭永东收入是他们的5000倍。
青青在看到悬殊的待遇后忍不住感慨道:“没赶上时代的红利,只看到普通人和公司高管的贫富差距。”
3
垄断格局背后,市场没有赢家
社交媒体上,贝壳被吐槽最多的三大问题是:压榨经纪人、绑架开发商、增加购房成本。
贝壳经纪人反应的问题之前我们已经提到过,实际上很多贝壳店东也不好过。
2021年,王先生加盟贝壳平台一家门店,成为贝壳店东的他当时觉得背靠大平台,是一件很划算的事,可真入局后发现并非如此。
为利益最大化,贝壳放任加盟店内卷式竞争,一个1000户小区门口,可能同时有好几家贝壳加盟家店,竞争非常激烈。
与此同时,贝壳分佣抽成还在不断上涨,据悉平台抽成最高可达到23%,每个月还要缴系统使用费,门店的到手收入被分掉不少。

在新房市场,贝壳对开发商也非常强势,一些新房项目佣金贝壳佣金可以达到4-10%之间,开发商利润被严重压缩。
其中一些项目,贝壳还要求开发商签“快佣”,先付佣金才带客,这对开发商来说压力巨大。
二手房方面,近年贝壳的佣金也饱受诟病,拿上海来说,链家3%中介费比国家税费还高。
如买卖一套满二不满五的120平二手房,契税1%,个税1%,增值税0,中介费却高达3%。

一家独大的垄断性环境性中,门店、经纪人、开发商、购房者或许都没有能利益最大化,只有贝壳利益最大化了。
2018年4月,贝壳找房成立,左晖曾在《致股东信》中写道:
“我们存在的意义,是让行业变好。”
他之所以给平台取名“贝壳”,初衷是“希望整个经纪人行业能像大海般纯净”。
可惜如今的贝壳,似乎有点偏离了方向,在规模越来越大的同时,并没有获得广大经纪人的支持和认同。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贝壳面临的问题,不仅是天价薪酬,更是如何保障50万经纪人的权益。
在房产交易这个市场,经纪人是最核心的价值贡献者,只有善待他们,行业才能越来越好。
关于今天分享的内容,大家有什么评价?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