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11日,陕北公学大操场召开了一场数千人参加的公审大会,被审的人叫黄克功,他可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是一位功劳卓著的老红军,曾在四渡赤水,夺取娄山关等诸多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
众所周知,能够从长征中幸存下来的战士,那可都是红军中不可多得的宝贝儿,很多延安的老百姓实在是不明白,为什么要在这个抗战已经全面爆发,我军正缺少将领的时候,枪毙这位老红军战士呢?
这次公审大会,黄克功被判处了死刑,尽管他心里不服气,甚至表示自己,希望党组织给他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让他死在战场上,但法官并没有同意。
前往刑场的路上,两边的老百姓看着黄克功身上露出的伤疤,那是他多次征战的光荣荣誉,他们心中有着万分的疑惑与沉默。
刑场到了,就在工作人员准备对黄克功处以极刑时,忽然有个人骑着马跑到了现场,并大喊着:“信,毛主席写的信。”

身旁的老百姓变得吵闹起来,他们当然知道毛主席,连沮丧的黄克功都抬起了头,难道这件事还有转机?他能够“躲过这一劫?”
在场的法官也很疑惑,他很快拿到了毛主席的信,并打开来看。
黄克功这位老红军为什么会被判处死刑?毛主席的信写了什么?黄克诚后来结局如何?
黄克功是革命老区,江西南康县人,19岁时,他参加了红军,从此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在中央苏区,他参加了历次“反围剿”战斗,曾多次负伤,为革命做出了贡献。
长征途中,黄克功依然勇猛万分,无论什么战斗,总是冲锋在前,所以,他的身上,再次留下了不少的功劳勋章,这勋章就是那一道道的“疤痕”
1936年,黄克功担任了红军团政委,这一年,他才26岁,风华正茂的年纪,当时很多领导都看好他,认为他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我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可让人没想到的是,仅一年的时间,黄克功就自己走上了一条绝路。

黄克功之所以得到如此的结果,是因为一场单方面的“失恋”。
抗战全面爆发后,延安成为了“革命圣地”,很多有志青年纷纷奔赴延安,其中就包括一个叫刘茜的女学生。
刘茜原是山西人,家境富裕,后来中学时期,她接受了先进的思想教育,从而走上了革命道路,到延安后,刘茜被分配到抗大第二期十五队学习,正巧,黄克功是十五队的队长。

黄克功长相还算英俊,不过他吸引刘茜,并非是外貌,而是他传奇的经历,当时来延安的女青年对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都很崇拜,黄克功作为红军中的英雄人物,他自然也受到了刘茜的崇拜。
刘茜外貌不错,而且文笔也好,比较有才华,这也是黄克功相中刘茜的原因,他们的年龄差距,尽管快10岁,但是两人都不以为然。
实际上,刘茜对黄克功只是崇拜,并不是爱情,而黄克功却是将这份刘茜的崇拜,视为了她对自己的爱,这也为后面发生的事,埋下了伏笔。

1937年9月,抗大十五队被划分为了陕北公学,而黄克功作为队长,他没留在陕北公学,而是返回了抗大本校,做了第六队的队长,刘茜则是留在了陕北公学。
黄克功认为刘茜是和自己谈恋爱,所以他送去了很多东西给刘茜,但刘茜并没有接受,甚至她明确的表示,自己对黄克功并不是爱,而是崇拜。
得到如此答案的黄克功当然不满意,他虽然身经百战,但他的心理防线很脆弱,黄克功认为刘茜玩弄了自己的感情,所以在10月5日这天,他来到陕北公学,决定当面和刘茜说清楚。
至于两人到底说了什么,那其实都是后人的演绎,而结果是,第二天,刘茜的室友向学校方面汇报说刘茜失踪了,众人最终在延河边,找到了刘茜的尸体。
据刘茜的室友汇报,是黄克功将刘茜给约走了,因此,黄克功也成为了杀害刘茜的最大嫌疑人。
后经延安有关部门的调查,最终确定,是黄克功求爱不成,一气之下,杀害了刘茜,这件事一经传出,立刻引起了哗然。

黄克功是名功劳卓著的老红军,他怎么能做出杀人的事呢?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光明前途就这样葬送?
中国自古以来是“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不过对于黄克诚这位红军功臣,很多人提出了别的处理意见,第一,有人认为黄克功有罪,但罪不至死,可以让他上前线去打鬼子,死在战场上,也算是为我们这个民族解放而流尽最后一滴血。
第二,有人认为,黄克功作为一名老红军,他明知道很多事能做, 很多事不能做,他亲自杀害刘茜,那是给组织抹黑,是犯罪,他触犯了法律,应该将他判处死刑,以平民愤。

黄克功到底是死,还是活呢?很快,边区法院也将这件事汇报给了毛主席。
众所周知,毛主席是个重感情的人,特别是中央红军,他尤其偏爱,在此之前,并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到底如何对待黄克功,毛主席也经过了一番长时间的思考。
最终,毛主席的理智,战胜了他的感情。

1937年10月11日,就在处理黄克功的现场,负责审理的法官雷经天拿到了毛主席写的信,很多人认为可能是毛主席改变主意了,但实际上并没有。
雷经天拜托莫文骅将毛主席的信给念了出来:“黄克功过去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今天处以极刑,我及党中央的同志都是为之惋惜的。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根据党与红军的纪律,处他以极刑。正因为黄克功不同于一个普通人,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共产党员,是一个多年的红军,所以不能不这样办。”
毛主席还是认为,应该按照法律,处以黄克功极刑。

听完毛主席的信,黄克功的眼神迅速黯淡下来,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办法回头了,不过,他并不埋怨,因为他也知道,这一切,都是他自找的。
最终,黄克功深深的看了一眼天空后,又低下了头,一声枪响,这位功劳卓著的老红军战士离开了人世。
黄克功被处决后,这件事不仅在延安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全国范围内都引起了轰动,这一件事再次的像全国人民宣告,我党是公正无私的,八路军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也有人说,这件事为后来新中国的法律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