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是我军57位开国上将之一,宋时轮、邓华也是,并且这三人都是正兵团级的开国上将,在军民之中的名气是比较大的。解放战争中宋时轮是三野的兵团司令,后来入朝打了著名的长津湖战役;邓华更不用赘言了,他是四野的兵团司令员,抗美援朝时直接辅佐彭德怀,战争后期甚至出任过志愿军司令员。

萧克的早期资历比宋时轮、邓华要深,他当过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地位一度直追贺老总,抗战初期还担任了八路军120师副师长。但有的读者未必了解,抗日战争中,萧克曾直接指挥过宋时轮和邓华,他们是很明确的上下级关系,只不过时间不长,闹得也极不愉快。

为什么萧克能指挥他俩呢?宋时轮和邓华都长期在中央红军任职,抗战时属于115师,跟萧克军事生涯中的交集似乎很有限。但1939年他俩确实归萧克领导了,因为这一年中央决定建立冀热察挺进军,由萧克担任司令员。部队的主体,就是不久前西撤的八路军第四纵队,以及高志远创建的冀东抗日联军。

前者由宋时轮和邓华领导,后者则带有民间义军的性质。高志远本身不是党员,但为了在冀东抗日他奔走多年,组建起2万余人的农民武装力量,论抗战热情和个人能力,应该说都是很厉害的。但在西撤平西过程中,队伍遭到严重减员。1939年2月冀热察挺进军成立后,宋时轮、邓华与高志远,各指挥一个支队,萧克是他们的共同上级。
当时很突出的问题,是冀东抗日联军的官兵们,撤到平西后很思乡,包括高志远本人也希望尽快打回去。为此他向萧克打报告提申请,要求带自己的支队回冀东作战,但被萧克直接拒绝。当时挺进军刚建立不久,只有8000多人,怎么能随便放走一支队伍单干呢?萧克的考虑是很正常的。

虽有从属关系,但高志远不是党员,他的队伍严格来说也不算正规八路军,所以思想约束性差一些。为达成目的,高志远私下联系了老军阀吴佩孚,希望他能提供经费资助,帮自己带队回冀东。事情还没深入推进,就人被告发了,高志远被萧克下令抓了起来,要走公审程序按叛国投敌论处。
萧克认为事情影响太坏,不利于八路军对外形象,要抓典型。宋时轮和邓华都很吃惊,他俩提出了不同意见:一方面高志远身份比较特别,不能完全按党员的纪律标准来要求;二是联系吴佩孚一事,即便存在,是否就能被算作“通敌”?有很大的疑问。

这两人的脾气是非常硬的,向来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同意萧克的处决意见。熟悉宋时轮和邓华将军的读者,可能对他俩军事生涯中的许多事情有所耳闻,就是这样的特点。火爆的宋时轮,更是当面反驳萧克:高志远为抗日打鬼子,这么些年来散尽了家财,你说他会叛变?谁信呢!

到了表决的时候,宋时轮和邓华毫不犹豫地投出反对票,但萧克的观点也是有同志支持的,最终按照程序,高志远叛变一案获得通过,当年4月份被执行死刑。案子判得对不对暂且不论,就治军角度而言,算是彻底捅了大篓子,完全没有顾及对部队团结性的影响。由于挺进军构成的特殊性,冀东子弟基本都不干了,几个月时间流失掉一千多人,挺进军士气接近崩溃。

宋时轮、邓华两人极为愤怒,坚决不接受这个结果,选择离开部队,萧克和冀热察挺进军陷入严重困境。需要说明的是,宋、邓二将没有违反纪律,他们离队是组织同意的,没受任何批评处分。

后来宋时轮回延安学习去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他都得到重用;邓华离开挺进军后,被调到晋察冀第五军分区。他俩都跟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打过招呼,聂帅了解前因后果后,一定程度上,也对这两位爱将表示了理解。

冀热察挺进军,本有着广阔根据地发展前景,但受到上述事件影响,以及日伪军的连续围剿,实际上没真正干起来,逐渐销声匿迹,直到1942年初正式撤番。萧克后来去了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给聂荣臻当副手,此后执掌大规模部队的机会就不多了。宋时轮和邓华,后期战功和军内地位则越来越高。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