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刚刚结束。这场覆盖千万人的考试,是我们社会相对最公平的选拔了。
媒体一到高考也跟打了鸡血似的。稿子里都是青春啊、梦想啊、奋斗啊,还有什么“愿你合上笔盖的瞬间就像剑客收刀入鞘”,什么“”听起来实在是太燃了。
家长老师穿旗袍,因为旗开得胜。考生穿紫色内裤,因为指定(紫腚)能行。猪蹄子也脱销,因为金榜题(蹄)名。

好了,现在考完了。该让考生们面对残酷的成人世界了。
第一,虽然现在大学录取率挺高的,但不可能每个人都得偿所愿。
最搞笑的,就是一些媒体和广告“祝所有考生金榜题名”。确实也可以做到,只是有人上的是北大清华,有人上的是北大青鸟——如果北大青鸟也算“金榜题名”的话。
这就是现实。高考之后,考生就会根据分数被划为三六九等,分为不同的阶层。
这听起来残酷,其实挺公平的。自己平时成绩怎么样,配得上什么样的学校,正常人心里都有数。模拟考几次都是300,高考剑指清华园,这不叫梦想,这叫有病。
在四川就有个高考钉子户,叫梁实,今年已经是第29次参加高考了。他今年已经58岁。
对于他来说,高考已经成为一年一度的一次表演。偏偏一些三流媒体还喜欢每年关注他考得如何。恰恰是媒体的关注,让他一年又一年地考下去,媒体有了流量,梁实有了曝光,双赢。

2024年,他的考分距四川文科二本线还有11分。单看分数,其实并不是差得离谱,属于能考走的那种。但是,他是非川大不读。
虽然川大近年来名声不咋样,出了个诬陷老实人的女拳张薇,但还是个985嘛,你至少得上一本线好几十分嘛。
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他是真想考大学,还是把高考当行为艺术了。
第二,考取了心仪大学心仪专业,又如何?
家长老师们总是用“考上大学就好了”的望梅止渴话术去抚慰高三学生的焦灼。
但是,考上大学,又怎样?
1990年《标点符号用法》中曾有这样一段话: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而最近的一条新闻,让人对“光明的前途”不再相信。
川南人才网显示,四川泸州华润兴泸燃气有限公司招聘3名抄表维修工,拟录用名单中的3人分别是24岁的爱丁堡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生、41岁的北京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生、39岁的四川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大专生。

虽然后来证明那个北大本科生不是全日制,而是成人自考的,但是,人家到北大考了个成人自考本科,初心可能也并不是就想做个抄表工。
谁没有过青春和梦想呢,只是成人之后,梦想就会被现实打败。
小时候都想当科学家,长大了才发现找个能养活自己的工作都那么不容易。
媒体对高考的鸡血式报道,是在回避“高考之后”的严峻拷问,也是尽量把童话的气氛烘托够。
考生以后有的是好几十年的时间被社会毒打,现在就先骗骗他们,先让他们享受一下短暂的被全社会捧在手心的感觉吧,丢了身份证马上就给办,准考证忘家里了警车呼啸着带你回去拿,这样的优待,仅此一次。
考完了就解放了?
残酷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我们不该回避这些。
这社会,总需要有人去研究芯片光刻机飞机发动机,也需要有人去跑滴滴送外卖摆地摊——这些人可能都经受过高考的洗礼。
有些人出生在罗马,有些人天生是牛马。
在成人的世界,更多的时候,努力不如关系有用。985博士生能与董小姐竞争吗?中戏高材生也比不过黄杨钿甜。


无论是社会、家长还是考生,对待高考,还是要适度祛魅一下。
绝大多数人的人生,都会被时光冲刷得越来越黯淡,高考不能改变这些。
我不祝所有考生金榜题名,只祝他们能找到自己。该做大树的做大树,该当小草的当小草,它们都可以坚强地活着。大树不必鄙视小草,小草不必羡慕大树。
无论你是大树还是小草,都值得尊重,都要尊重自己。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