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再这么下去,我真要贴告示了!倒贴二十万,谁要谁领走!”

李秀梅对着闷头抽烟的丈夫吼道,声音里满是绝望。

女儿晓涵,曾经是街坊邻里交口称赞的“985”高材生,全家的骄傲与希望,如今却成了压在老两口心头最沉重的大石。

一则看似荒唐的招婿告示,悄然出现在了老旧小区的公告栏上。

这也让一位普通的外卖小哥,从此与这个家庭的命运紧密相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李秀梅和张建国在女儿张晓涵出生的那天,几乎同时松了一口气。

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产房护士笑着说:“恭喜,是个千金,六斤八两,很健康。”

在他们那个略显传统的小县城里,虽然嘴上说着男女都一样,但张建国作为三代单传的独子,内心深处对于香火的延续还是有些执念的。

不过,当他从护士手中接过那个小小的、软软的婴孩,看着她紧闭的眼睛和微微翕动的小嘴,所有的执念都化为了乌有。

“建国,你看她多像你,特别是这鼻子。”李秀梅虚弱地靠在床头,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张建国憨厚地笑了,小心翼翼地将女儿抱在怀里,仿佛捧着一件稀世珍宝。

“像我?我看更像你,这么白净。”

给女儿取名的时候,夫妻俩颇费了一番心思。

张建国是个中学语文老师,对文字有些讲究。

他翻遍了字典,最后定下一个“涵”字,取“涵养、内涵”之意;李秀梅则希望女儿知书达理,温文尔雅,便在前面加了一个“晓”字。

于是,“张晓涵”这个名字,便承载了父母最初的期望。

晓涵从小就表现出了与其他孩子不太一样的特质。

当同龄的孩子还在泥地里打滚、追逐嬉戏的时候,她却能安安静静地坐在小板凳上,捧着一本带图画的故事书看上半天。

她的启蒙比别的孩子早,不到三岁,李秀梅就开始教她认字、数数。

令人惊讶的是,晓涵学得很快,记忆力也出奇地好。

“这孩子,随我,聪明!”张建国常常在亲戚朋友面前不无骄傲地说。

李秀梅则在一旁笑着补充:“也随我,有耐心。”

为了培养女儿,夫妻俩几乎倾尽了所有。

在那个年代,大多数家庭还满足于孩子能顺利读完九年义务教育,但张建国和李秀梅却早早地为晓涵规划好了通往大学,甚至是名牌大学的道路。

他们省吃俭用,把大部分收入都用在了晓涵的教育上,从最好的幼儿园到重点小学,再到市里最好的初中,每一步都凝聚着父母的心血。

晓涵也很争气,她的成绩单永远是全优,奖状贴满了家里的半面墙。

她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眼中的“学霸”,也是邻里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然而,这种光环之下,是晓涵默默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她几乎没有童年玩伴,放学后的时间被各种辅导班和习题集填满。

偶尔,她也会羡慕窗外那些无忧无虑奔跑的身影,但父母期待的眼神很快会将她拉回现实。

她明白,自己承载着整个家庭的希望。

中考那年,晓涵不负众望,以全市前三的成绩考入了省重点高中。

这意味着她离父母期望的“985大学”又近了一步。

高中三年,更是如履薄冰。

张建国和李秀梅比女儿还要紧张,每天变着花样给晓涵做营养餐,晚上陪读到深夜。

李秀梅甚至辞掉了工厂里相对清闲的文员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女儿的“高考后勤保障”中。

“涵涵,再坚持一下,考上好大学,以后就轻松了,就有好出路了。”这是父母常挂在嘴边的话。

晓涵默默点头,将头埋进更高的书堆里。

她不是没有压力,不是没有迷茫,但她习惯了顺从,习惯了朝着父母设定的目标前进。

她知道,考上名牌大学,是她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最好方式,也是唯一的方式。

高考成绩出来那天,张家院子里爆发出一阵欢呼。

晓涵的分数超过了当年一本线近百分,足以让她在全国顶尖的几所985大学里挑选专业。

张建国激动得热泪盈眶,李秀梅则抱着女儿泣不成声。

多年的辛苦和期盼,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完美的回报。

最终,在父母和老师的参谋下,晓涵选择了南方一所著名的985大学的王牌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在他们看来,这个专业前景好,就业率高,薪资也体面。

至于晓涵自己是否真的喜欢,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晓涵确实感受到了一丝前所未有的轻松。

空气中弥漫着自由的气息,周围是来自天南海北、充满朝气的同龄人。

她第一次离开父母的羽翼,开始独立生活。

然而,985大学的优秀人才济济一堂,晓涵曾经在小县城引以为傲的成绩,在这里变得不再那么突出。

课程的难度和深度也远超高中,尤其是对于计算机这个日新月异的专业,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实践。

晓涵依然保持着刻苦的习惯,每天不是在教室,就是在图书馆或者实验室。

她的大学生活,并没有像电影里描绘的那般五彩斑斓。

她很少参加社团活动,对于同学间的联谊和郊游也总是兴趣缺缺。

不是她不渴望,而是她内心深处总有一种不安全感,害怕自己一旦放松就会被超越,害怕辜负父母的期望。

渐渐地,她被贴上了“高冷学霸”的标签。

在学术上,晓涵依旧是佼佼者,每年都能拿到奖学金。

但她的内心世界,却越来越封闭。

她不擅长人际交往,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群,常常感到手足无措。

大二那年,系里组织了一次与企业合作的实践项目,需要团队协作。

晓涵在技术层面表现出色,但在沟通和协调上却屡屡碰壁,甚至因为过于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与组员发生争执。

这件事对晓涵触动很大。

她第一次意识到,成绩好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智商,还有情商。

她尝试着改变,开始主动和同学交流,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但效果并不显著。

她从小到大被灌输的观念是“唯有读书高”,人际交往和情感表达的能力却被严重忽视了。

恋爱,对于晓涵来说,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虽然凭借着清秀的相貌和优异的成绩,偶尔也会有男生向她示好,但她总是本能地回避。

一方面是她不知道如何与异性相处,另一方面,父母也时常在电话里旁敲侧击,让她以学业为重,不要分心。

四年光阴,转瞬即逝。

晓涵顺利地拿到了毕业证和学位证,成绩依然名列前茅。

毕业典礼那天,张建国和李秀梅特地从老家赶来,看着穿着学士服的女儿,脸上笑开了花。

在他们看来,女儿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女”,前途一片光明。

他们开始盘算着女儿能进入哪家知名大企业,能找一个怎样门当户对的优秀伴侣。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闷棍。

晓涵虽然专业能力过硬,但在求职面试中却屡屡受挫。

她的简历堪称完美,但面试官往往在几轮交流后,会觉得她虽然技术扎实,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以及临场应变能力都有所欠缺。

有些面试官甚至委婉地表示,她更适合做纯粹的科研工作,而不是需要大量与人打交道的岗位。

与此同时,父母也开始为晓涵的婚事着急。

在他们看来,女孩子过了二十五岁就“不值钱”了,必须趁着年轻,找个好人家。

他们发动了所有的亲戚朋友,为晓涵安排各种相亲,对方非富即贵,或者也是名校毕业的青年才俊。

但无一例外,这些相亲都以失败告终。

晓涵在与这些陌生人相对时,总是显得局促不安,言语木讷,很难给人留下好印象。

而那些所谓的“青年才俊”,也大多看不上这个除了学习好,其他方面都显得有些“平庸”甚至“乏味”的女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时间一天天过去,晓涵依旧待业在家,婚事也毫无进展。

家里的气氛越来越压抑。

张建国和李秀梅从最初的骄傲和期望,逐渐变成了焦虑和失望。

他们不明白,自己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985高材生女儿,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

“你说我们涵涵,要学历有学历,要长相也不差,怎么就找不到好工作,也找不到好对象呢?”李秀梅常常在夜里对着张建国叹气。

张建国也是愁眉不展:“现在的社会,真是看不懂了。难道读书好,反而成了累赘?”

争吵也开始频繁发生。

父母指责晓涵不努力,不上进,不懂人情世故;晓涵则觉得委屈,她已经尽力了,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她也想过随便找份工作,或者降低择偶标准,但父母又不甘心,觉得那样太“委屈”了女儿,也太让他们没面子。

在这种近乎绝望的境地下,李秀梅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她瞒着张建国和晓涵,在自家小区门口的公告栏,以及一些同城论坛上,贴出了一则告示。

告示的内容简单粗暴,却又无比扎眼:

“诚寻上门女婿:本人女儿,26岁,985名校毕业,品貌端正,因不擅交际,至今未婚。愿倒贴嫁妆二十万,房产(婚后)可加男方名字。要求男方身体健康,品行端正,年龄相当,婚后愿与女方父母同住。有意者请联系李女士,电话:1xxxxxxxxxx。附女儿生活照一张。”

照片是晓涵大学毕业时拍的,穿着学士服,笑容有些勉强,但依然能看出是个清秀的姑娘。

04

王军是个外卖小哥,今年二十八岁,初中毕业就出来打工,干过工地,摆过地摊,最后选择了送外卖。

这份工作虽然辛苦,但时间相对自由,收入也还过得去。

他为人实在,肯吃苦,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就想着多挣点钱,将来回老家盖房子娶媳妇。

这天下午,王军送完一单外卖,路过一个老旧小区,正准备接下一单,目光无意中瞥见了公告栏上那张新贴的告示。

起初他并没在意,但“倒贴20w”、“985女儿”这几个字眼像磁石一样吸引了他。

他停下电瓶车,凑过去仔细看了起来。

当看到那句“985名校毕业”时,王军心里“咯噔”一下。

他虽然读书不多,但也知道985大学意味着什么,那是顶尖聪明的文化人才能考上的。

再看到“倒贴嫁妆二十万”,他的心跳不由得加速了。

二十万,对他来说可是一笔巨款,足以让他在老家盖一栋漂亮的小楼了。

他又看了看照片上的女孩,虽然隔着一层塑料膜,但也能看出女孩长得白白净净,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是他喜欢的那种类型。

王军心里开始活络起来。

他盘算着:这姑娘是985毕业的,肯定聪明啊!

找个这么高学历的老婆,以后生出来的孩子基因肯定好,将来也准能考上好大学,光宗耀祖!

而且对方还倒贴二十万,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至于“不擅交际”,王军觉得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他自己就是个话痨,能说会道,互补一下正好。

婚后和女方父母同住,他也不介意,反正他自己父母也在农村,多个长辈照顾也没什么不好。

越想,王军越觉得这事儿靠谱。

他掏出手机,对着告示上的电话号码拍了张照,又把地址暗暗记在了心里。

接下来的几天,王军送外卖的时候总有些心不在焉。

那张告示和照片上的女孩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

他跟几个要好的工友提了一嘴,工友们都劝他别做白日梦。

“我说王军,你小子是不是饿傻了?985的姑娘能看上你?还倒贴二十万?这里面肯定有坑!”一个工友叼着烟,不以为然地说。

“就是,这种好事还能轮到你?说不定那姑娘有什么毛病呢!”另一个也附和道。

王军听了虽然有些动摇,但那二十万的诱惑和对“高知后代”的憧憬实在太大了。

他想,就算有坑,去看看总没什么损失吧?

万一真成了呢?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王军决定去碰碰运气。

他特地挑了个自己休息的下午,换上了平时不怎么舍得穿的干净衬衫,对着镜子梳了梳头,还喷了点从地摊上买来的廉价香水。

他按照告示上的地址,骑着电瓶车找了过去。

那是一个看起来有些年头的小区,楼房都比较旧。

王军找到了告示上写的楼栋和门牌号,深吸了一口气,走上前去敲了敲门。

05

门很快就开了,开门的是一位看起来五十多岁的阿姨,应该就是告示上说的李女士。

她上下打量了王军一番,眼神中带着一丝审视和不易察觉的期盼。

“你好,阿姨,我……我是看到告示过来的。”王军有些紧张地搓着手。

李秀梅一听,眼睛亮了一下,连忙把他让进屋里:“哦,快请进,快请进!”

屋子不大,但收拾得还算干净。

客厅的沙发上坐着一个沉默的中年男人,想必就是女孩的父亲。

王军拘谨地坐在了沙发的边缘,李秀梅给他倒了杯水。

“小伙子,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呀?”李秀梅小心翼翼地问道。

“我,我是送外卖的。”王军老实回答。

听到这个职业,李秀梅和她丈夫交换了一下眼神,神情似乎有些微妙的变化,但并没有立刻表现出嫌弃。

“送外卖也挺好的,能吃苦耐劳。”李秀梅勉强笑了笑,然后指了指里屋,“我女儿就在房间里,我叫她出来。”

王军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既期待又紧张。

他想象着照片上的那个女孩,一个高高瘦瘦、戴着眼镜的知识女性。

李秀梅走到一间房门前,轻轻敲了敲:“涵涵,出来一下,有客人。”

里面没有回应。

李秀梅又敲了敲,声音大了一些:“涵涵,快出来。”

过了一会儿,房门吱呀一声,慢慢地开了一条缝。

王军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伸长了脖子往里看。

他想着,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或者说,见证自己未来美好生活的开端。

他甚至已经开始幻想将来孩子上清华还是上北大的问题了。

然而,当房门被从里面完全推开,王军看清了里面的景象时,他脸上的期待瞬间凝固,整个人如同被雷击中一般,当场傻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