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在今天正式落下帷幕,中国的高考可谓是每个人学生时代所经历的最为严格的一场考试。进考场前有严密的检查、进考场后有一丝不苟的监考老师以及考场外还有各种高科技防作弊的措施,以至于有考生自己带张纸进去,都有可能被视为有作弊嫌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你知道吗,这样的高考环境对于一些其他国家的考试而言,是难以想象的。比如在德国,参加高考的学生不但考外语可以带词典,考数学可以带计算器,甚至还能带点零食与饮料进入考场。

虽然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这正是中德两国教育理念差异的体现。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德国的高考叫“Abitur”,并不是全国统一性的考试,不过考试的成绩则是申请大学最为重要的指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在考试中,德国规定考试允许学生携带辅助工具,比如外语考试可以携带词典,帮助查找单词,重点考察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数学考试可以带科学计算器,甚至允许带图形计算器或公式汇总表;历史、政治等文科考试可以带课堂笔记和资料,考察的是材料解读与观点分析能力。

这些规定也并非放水,而是出于对能力导向的重视:德国教育认为考试应当模拟现实问题解决的过程,考验的是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而非单纯靠记忆答题。

反观中国的高考,则是一场高度统一且标准化极强的考试,考生只能凭大脑储存的知识应对一切题目,哪怕是公式、单词,也必须死记硬背。而考卷中的每道题都有着“标准答案”,有规定的答题模板,甚至主观题都要踩点给分。

这种方式让学生从小学会“考试思维”:抓关键词、套模板、避免发挥。久而久之,学生都成为了毫无感情的“答题机器”。

从结果来看,不妨看看各国在科学研究和创新领域的表现:德国至今诞生了10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仅次于美国和英国,排名世界第三。作为一个人口远少于中国的国家,德国在基础科研上的成就与其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反观中国,尽管近年来科研投入大幅增加,论文数量居世界前列,但原创性成果仍偏少,高质量研究多集中在少数顶尖高校。

这是不是也恰恰说明:如果教育长期以应试为导向,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和批判思维的人才?

不过即便中国的高考制度存在以上的问题,但至少从目前来讲,这也是全球最为公平的一场考试,但对未来而言,如果想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或许也应该从高考入手,少一点“死记硬背”,多一点“思辨能力”,让考试真正成为发现人才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