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元的玩具炒到3000元,这届年轻人疯了吗?"当你还在疑惑Labubu为何能溢价30倍时,背后的商业玄机早已被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玩得炉火纯青——这位新晋中国十大富豪,正在用茅台式的饥饿营销法则,收割着Z世代的钱包。
饥饿营销:从白酒到潮玩的稀缺密码
茅台镇酒窖的微生物群需要20年培养,Labubu隐藏款抽中概率仅1/144——两种截然不同的稀缺叙事,却殊途同归地制造着消费狂热。泡泡玛特深谙此道:限量发售的春日野在家系列,线上补货像极茅台"放量控价"的套路;而二手市场3000%的溢价空间,更是复刻了茅台生肖酒的价格曲线。
在郑州正弘城门店,店员那句"线上抢购线下自提"的提醒,与茅台"i茅台"预约提货模式如出一辙。这种人为制造的稀缺性,让消费者从"买东西"变成了"抢资格",正如90后小张的吐槽:"抢Labubu比春运抢票还难,但越难抢越想买。"
明星效应:从贝克汉姆到舒淇的带货狂欢
当贝克汉姆晒出女儿送的Labubu,当舒淇带着玩偶郊游拍照,这种顶级KOL的示范效应堪比茅台在政商宴席上的"硬通货"地位。蕾哈娜、Lisa等国际巨星的自发带货,更让Labubu成为跨越阶层的社交货币。
仔细观察会发现,明星们晒出的往往是隐藏款或限量版,这与茅台"喝的人不买,买的人不喝"的社交逻辑异曲同工。在成都IFS门店,店员透露:"很多顾客直言要买'舒淇同款',就像当年有人专找'领导同款'茅台。"
情绪价值:当叛逆玩偶成为精神茅台
Labubu尖牙设计的"丑萌哲学",恰似茅台53度烈酒的反差魅力——初尝辛辣,回味甘甜。这种"表面叛逆内心柔软"的特质,精准击中了年轻人"拒绝被定义"的情绪痛点。胡鹏辉教授指出:"它提供的不是玩具本身,而是圈层认同的情感刺激。"
就像中年人在酒桌用茅台丈量社会地位,Z世代用Labubu隐藏款在社交媒体标记身份。小红书上有姑娘晒出满墙Labubu配文"我的茅台墙",这条隐喻恰恰揭开了潮玩经济的本质:无论酒精还是搪胶,都是浇灌现代人精神焦虑的液体黄金。
当泡泡玛特市值突破千亿,当Labubu与爱马仕包捆绑拍卖,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个品牌的成功,更是消费主义进化的活标本。这个时代最精明的生意,永远是把产品做成欲望的容器,让消费者为想象买单。下次看到通宵排队的年轻人,别问他们为何疯狂——在稀缺神话面前,理智从来都是第一个被拍卖的藏品。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