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位开国上将里面,中央红军的“三杨”名气非常大,就是杨成武、杨勇、杨得志三位战将。其实准确地说,开国上将有“四杨”,杨至成也获得了上将军衔,但他生涯中多数时候干后勤工作,跟前面三人有明显区别,一般不会放在一起说。

有意思的是,“三杨”不光都出自中央红军,还都有“双红一”背景。比较特别的是杨勇,他本是红三军团的人,但红军后期被调到红一军团红一师,当过师政委,也算双红一了。红军时这三人都是师级干部。
而在解放战争中,他们在不同的野战军体系,又都当过主力兵团司令员。杨勇是二野第5兵团司令,杨得志是一野第19兵团司令,而杨成武留在华北军区负责保卫平津,担任20兵团司令员。建国以后,他们不出意料地都被评为正兵团级上将,真可谓齐头并进。
这么看来,论革命资历和任职履历,“三杨”太接近了,几乎看不出什么差距。就连在新中国的最高职级,也完全是一样的:杨勇当过中央书记处书记、杨得志也出任过这一职务,而杨成武则是全国政协副主席。论职级,他们仨都是副国级领导人,没有区别。

那“三杨”的历史地位,真的分不出高低吗?也不尽然。这三位开国上将,都跟一项重要军职有渊源,就是总参谋长。
杨成武是最早当总长的,只不过是“代理总参谋长”。但当年在杨成武之上,没有正式的总长,所以他这个代总长也是实打实的,1965年任职,干到了1968年。在杨成武之前,新中国军队的总长职务全部由元帅、大将担任,杨成武开了上将任职的先河,可见能力突出。
杨勇有总长之实,却没有总长之名。什么意思呢?1977年小平同志恢复领导职务后,把老部下、新疆军区司令员杨勇调到北京任职,出任第一副总参谋长。其实按职责权限,杨勇跟以前的历任第一副总长完全不同,他干的就是总长的活。当时小平同志的党政军职务太多了,总参谋部是顾不过来的,但有邓公压阵的情况下,杨勇不可能挂总长之名,只能以第一副总长的名义行使职权。

杨得志在三人里面,最为名正言顺。他于1980年正式出任全军总参谋长,并且任期很长,一直干到了1987年。相比起杨成武和杨勇,杨得志是唯一一位有正式任命的总长,没有“代理”二字、也不是第一副总长,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三军总长。从这个角度看,他是最受中央认可的。

其实早在五十年代抗美援朝时,杨得志在名将邓华之后,出任过志愿军的司令员,比杨勇任职时间更早。
杨得志从1955年担任济南军区司令员起,一直到1980年卸任昆明军区司令员职务,他连续担任大军区司令员25年,是军队里的常青树,那“二杨”比不上。另外,杨得志是“三杨”之中,唯一参与过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人,还是西线部队总指挥,可见军事巅峰期非常长,到了70开外的年纪,依然得到军委重用。

还有一点很重要:前面对比的基本上是军队地位,就政治地位而言,还是有区别的。“三杨”虽然都是副国级干部,但1982年只有杨得志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他是三杨中唯一有此履历的人,可见政治地位更高。

所以结合上面的依据,仅就笔者一家之言的话,“三杨”中还是杨得志将军的总体履历、历史地位略微突出一点。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