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天,由关税战引发的中美第二轮谈判在伦敦举行。从今天早上众多媒体公开披露的信息看,并没有传出让市场振奋的消息。
对立双方选择在第三国进行谈判可以理解。但为什么双方都愿意选择在伦敦谈,双方都没有对外解释。
伦敦是谈判双方都喜爱的地方?

这场事关全球未来经济走向的谈判,可以说从谈判开始前就充满了神秘色彩。
相比上个月在瑞士日内瓦同样两天的第一轮谈判,会谈结束后,双方均迅速地向外发了喜报。各自同意将向对方征收的关税大幅削减超过了100%,并提供了90天的窗口期来解决双方贸易战。
这次第二轮谈判,目前披露的公开信息是,双方团队已经在原则上达成了一个协议框架,双方将在回国后,向各自的国家领导人汇报会议内容。
上个月的第一轮谈判双方就能够迅速向外公布已经达成的具体谈判成果,细致到双方各自大降关税的百分点,这次却要汇报。
难道上次不需要汇报?
这一行为本身就代表着双方在这次谈判的重要议题上并没有达成一致,超出了谈判代表能够接受的底线。不是谈判代表自己拍板就能够定下来的。
如果双方第二轮谈完后直接告诉外界,并没有谈成什么实质性的成果,那么中美各自的金融市场就要承受由此带来的冲击。
不仅仅是特朗普特别关心股市的涨跌,中国股市的波动也牵扯着无数人的神经和钱袋。
由此,“原则上达成了一个协议框架”就是给关注这次谈判的各方一个很好的台阶,也避免了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立竿见影的冲击。
从市场反映看,上次第一轮谈判后谈出了市场预期的结果,迅速引发了国际黄金市场的一轮下跌,而这次谈判后公开的结果,从今早黄金市场盘面看,不仅没有下跌,反而小幅上涨。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黄金市场用价格变化对这次谈判作出了评价。
从这两天公开的信息看,中美第二轮谈判主要议题集中在双方各自针对彼此的物品禁运上。
美国指责中国违背了加快稀土出口的协议,中国批评了美国新的技术出口管制措施,针对出口到中国的芯片、发动机等方面。
这代表双方矛盾冲突的焦点已由进出口货物数量多少上,转移到了不向对方出口货物方面。
前期双方争吵的是买卖东西的数量,一方指责另一方卖给自己的东西多了,现在却变成了一方指责另一方不向自己卖东西。
这仿佛变成了一件很魔幻的事。
可以说双方经过这两轮谈判后,不仅老的问题没有解决,又诞生出新的问题。
中美之间的贸易问题是过去四十多年来不断积累、沉淀起来的问题,笔者个人观点是仅仅依靠双方选择第三国来进行几次谈判,这样的方式是不大可能化解双方的冲突。
双方大概率还会继续谈下去,下一次估计就很难再用“原则上达成了协议框架”这样的词句。(文玉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