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色字关注“兵纷女声”
在十一师,有这样一群特殊的“母亲”,她们与孩子们没有血缘关系,却用无私的爱为他们撑起一片晴空。她们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却因共同的使命结成了最温暖的集体——她们就是“爱心妈妈”。
“翟妈妈”的牵挂与守护
古尔邦节前夕,记者跟随兵团建工市政交通集团退管办工作人员翟秋梅,来到阿依提拉·依明家中。放学回家的依布拉音·艾萨扑进“翟妈妈”怀里,用稚嫩的声音说:“阿姨,我参加了学校的儿童节活动,可有意思了!”
“你真棒啊!快来,让我瞧瞧你有没有长高……”翟秋梅蹲下身子,张开双臂,眼睛里满是温柔的笑意。
阿依提拉·依明说:“翟大姐,还有退管办和社区的其他工作人员,就像我们的亲人,这十余年来,始终没有忘记过我们。”

翟秋梅(右)给依布拉音·艾萨辅导作业。
2014年,阿依提拉·依明一家人搬到新芙蓉小区,当时他们仅靠丈夫艾萨·木萨的退休金维持生计,生活捉襟见肘。该集团退管办在走访中了解到情况后,立即联合社区为阿依提拉·依明安排了保洁工作,又为艾萨·木萨联系了物业公司的岗位。
“现在我和丈夫每月有5000多元的稳定收入,孩子们再也不用为学费发愁了。”阿依提拉·依明阿依提拉说着,眼眶湿润了。
翟秋梅不仅关心依布拉音·艾萨的学习,还经常带他参加各种活动。在“翟妈妈”的鼓励下,原本内向的依布拉音·艾萨变得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




“我们退管办现有14名‘爱心妈妈’,每个人与1至2名需要帮扶的儿童结对子。”该集团退管办负责人马洁说,除了经济帮扶,她们更注重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积极建立了“五个一”帮扶机制:每周一次电话沟通、每月一次家访、每季度一次心理疏导、每学期一次学业评估、每年实现一个微心愿。同时,定期组织亲子活动、课业辅导、兴趣培养等特色活动,让孩子们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跨越年龄的友谊
去年,在十一师“爱心结对”活动中,38岁的邓玉与14岁的于靖琪结成了帮扶对子,从此开启了一段跨越年龄的友谊。

邓玉(右一)看望于靖琪和她的奶奶。
于靖琪从小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正值青春期的她性格内向、文静,细心的邓玉主动当起了“知心姐姐”。
“我经常去找她。”邓玉说,“有时候是辅导作业,有时候就是单纯地聊聊天,听她说说心里话。”
“邓妈妈特别好,对孩子十分关心。”于靖琪的奶奶姚云娴拉着记者的手说,“还会带一些学习用品送给她,最重要的是,她让靖琪变得开朗了,现在回家会主动跟我们说学校的事。”

邓玉(左)和于靖琪在图书室一起阅读书籍。
在邓玉办公室的书架旁,记者注意到一张温馨的照片:阳光透过图书室的玻璃窗,洒在正在专心阅读的两人身上。照片中,邓玉和于靖琪紧挨着,共同捧着一本书,邓玉的手指轻轻点在书页上,正耐心地为于靖琪讲解着什么,而于婧琪微微侧着头,眼神专注,嘴角挂着浅浅的笑意。照片的角落,可以看见书架上整齐排列的书籍,最显眼处是一排励志图书,其中几本还夹着彩色便签。
这张定格在求知时刻的影像,完美诠释了这对忘年之交“以书为媒,以心相伴”的深厚情谊。


“我们不仅要解决孩子们眼前的困难,更要为他们的长远发展考虑。”邓玉说,为此,该集团退管办打造了“留守儿童之家”关爱平台,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特色活动:假期课堂里,志愿者辅导作业、开展兴趣拓展;五点半课后服务班,解决了家长下班前的看护空档期;每周定期的亲子视频连线,架起了孩子与远方父母的情感桥梁;寒暑假组织的工地探亲日,让孩子们实地了解父母的工作环境。
这些用心良苦的举措,不仅填补了孩子们成长中的情感空缺,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感恩与奋进的种子。
记者手记:
在采访中,我们被这些“爱心妈妈”的故事深深感动。她们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
一直以来,十一师的“爱心妈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架起了一座座通向美好未来的桥梁。她们的爱,如同天山雪水,滋润着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她们的情,就像大漠胡杨,守护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本文来源:十一师巾帼之声
编辑/王萌 责编/曹艺丹 张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