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天有一篇阿里员工元安的离职信火了,因为马云马老师亲自回复了:“元安同学好,谢谢你那么长的信,写得很好。恰似人的成长历程,阿里的发展也存在诸多必经之路与阶段,阿里巴巴正处于变化之中。祝福你,也期待你常回来看看。”

马老师真的有一代宗师的风范,你看他这个回复,写得非常妥当,既表达了感谢,也一定程度承认了公司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又欢迎那名作者,常回来看看,非常有人情味。

如果这些年哪篇离职信最火,我认为就是那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出自中学女教师顾少强的手笔,这句话已经成为中国网络上的经典名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元安这一篇,得到了马云的公开亲笔回复,那还是颇有殊荣的,值得稍微说两句。

这个元安是什么人?《第一财经》的报道称,是钉钉的产研负责人,那应该是相当专业也有水平的人士。他对阿里公司的一些分析,应该说,还是比较深刻的。

元安在“万字长文”里总结了自己所看到的阿里人、财、事三个方向的问题,阿里巴巴的辉煌来自于时代机遇、马云的战略眼光、价值观凝结和良好的制度保障等,但从2017年起,他逐渐开始感受到阿里的疲态。他列举了一系列原因,比如阿里在投资领域的表现并不好,以及公司在战略与管理方面也存在问题等等。

内部专业人士既然这么看,那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媒体呢,也借此机会提炼总结,说这些啊,都是叫“大公司病”。

我看这些都是事后诸葛亮,没什么意思。元安这份看似非常专业的总结和反思,其实流于一种内部人视角,而缺少一种更超然也更客观的宏观视野。

我的看法,阿里巴巴的命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不是自己能说了算。就像阿里刚上市之时,那种势如破竹的情况,其实内部人也是大感意外的。不用避讳,那就是时代的红利。

至于所谓“2017年之后的疲态”,更大程度上也是“时代的馈赠”,因为那个时候特朗普已经上线,开始对中国搞七搞八了,外贸业务是阿里相当大的一块东西。这是国际方面的“馈赠”,国内呢,那都不用多讲了,180亿罚款只是一个盘悬多年的结果,而在那之前,很多无形的压力,社会上也早都感知到。

也正是这两种“馈赠”,把投资大师查理芒格的资金都彻底“埋”在里面。

你说芒格这种超级计算机一样的顶级头脑,他会看错公司吗?显然不会。但是国际关系的变化,却是他不可预料的,这就像假如他还能多活几年,又能看到中国AI大爆发,重新又把阿里送到风口之上。

这就是,时也,命也。

假如没有那些“馈赠”,那一系列投资并购还真有可能凝聚成为另一个维度的“组合拳”,把阿里带到新的高度。谁知道呢。

AI来了,阿里接下来的路,是会更畅通很多的。

阿里内网也是一个挺神奇的存在,应该说,确实也是畅所欲言的,就像华为也有一个类似的内网,这些都是挺好的内部基础设施。很多的公司,确实也经常发生离职信热点文章的事情,它们往往涉及到一些公平问题,或者是管理问题,因而常常得到很高的内部关注度。

但是你说这些事情,主要的领导者平时真的都没听说,或者根本不知道?我不大相信。

如果从建言献策的角度看,那些很专业的战略战术分析讨论,如果发生在平时,那该多好。而当它总是发生在离职之时,它的意味就有所不同,有时就会让人觉得,是不是说话特别难,只有在离职那天才能有勇气讲出来?有时还会让人以为,都马上要离职了,还如此的牢骚满腹,究竟是哪里想不开?

因此我认为多数大厂离职信都是无病呻吟,还是少写为妙——就像青年男女的分手,淡忘还能留下一缕清香,那些过度的仪式感比如分手餐、分手炮,也不是说绝对不好,但总觉得怪怪的。

陶舜财经——你的醒脑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