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2025年,印度堂堂商务和工业部长,居然在要中国稀土的时候,还能顺便“泼脏水”,这操作你说气不气人,还是说三哥这是自带的“贵族气质”,求人帮忙还能理直气壮。
稀土是什么,别装不懂,没有它,手机、汽车、风电、导弹统统歇菜,印度明明稀土储量还行,但自家开采、精炼能力一塌糊涂,结果呢,还不是得老老实实找中国要货,结果嘴上又不饶人,“提醒大家要选值得信赖的伙伴”——这话说出来,不觉得脸疼吗。

说白了,印度想要稀土,想得很,但又不想承认自己离不开中国,嘴上说着合作,心里盘算小九九,典型的“两头下注”,还真以为全球产业链就差你印度一个零件吗。
更有意思的是,明明是自己产业链先天不足,偏偏还要拿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说事,暗示中国“不值得信赖”,拜托,自己的短板能不能别赖别人,难道中国就得对谁都卖、卖多少都行,国际规则你不是天天挂嘴边吗,这时候怎么就成了“中国刁难你”。
戈亚尔部长的嘴,真是开过光,前脚刚说完中国“不可依赖”,后脚还得跟中国谈判,生怕自家企业断供,汽车厂商、零部件公司急得团团转,现成的现实摆在面前,嘴硬能当饭吃吗。

再说中国的做法,人家明明白白,出口管制是国际惯例,依法审查,每个国家都在做,凭什么轮到中国就是“政治操控”,美国的单边制裁、出口禁令,印度倒不吭声,这双标玩的,真是炉火纯青。
你说印度是不是有点自找麻烦,明明中国还在批量审批稀土出口许可,已经有不少印度企业获得了绿色通道,偏偏还要炒作“中国卡脖子”,这操作只能说,既想当受害者,又想当赢家,算盘打得啪啪响。
其实印度自己心里也明白,国内稀土开发进度慢得要命,既没技术、又缺资金,搞所谓“生产挂钩激励计划”,听起来挺响,实际成效几何,谁都清楚,想靠临时抱佛脚解决长期依赖,纯属痴心妄想。

你看中国,几十年深耕稀土产业链,全球主导地位不是白来的,政府支持、技术积累、上下游整合,哪一样不是时间和资本砸出来的,印度靠几句口号、几项补贴,能追得上吗,谁信谁天真。
有人说,印度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想趁贸易战捡便宜,可惜事与愿违,中美博弈再激烈,也不妨碍中国稀土的全球地位,印度想“跪得够快”就能分一杯羹,这逻辑,真有点自我感动了。
再看戈亚尔那些老调重弹,拿中国入世说事,甩锅贸易混乱,还说“印度更欢迎欧美投资”,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中国投资你不要,最后还不是得看谁肯卖你稀土,谁能给你产业配套。

反观中国,做事有章法,说到做到,依法依规处理出口申请,谁合规谁得批,没针对任何国家,公平公正,印度非要碰瓷,这不是自曝其短吗,国际社会都看在眼里。
有意思的是,印度国内也不是铁板一块,有清醒的人就承认,中国的主导地位短期内不可动摇,想挑战,难度比登天还高,世界一流的技术、完整的产业链,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魔法变出来的。
但印度还是不死心,一边诋毁中国,一边寻求替代方案,研发本地资源,拉拢国外供应,问题是,产业链不是拼拼凑凑能搭起来的,缺技术、缺资本、缺人才,光靠嘴炮,能解决问题吗。
说到底,稀土这事,只是中印之间产业链较劲的冰山一角,本质上是全球供应链重构的缩影,谁能抓住核心资源、掌控关键环节,谁才有发言权,这道理,明白人都懂。
中国的底气,靠的是实力,不是嘴皮子,依法管控稀土出口,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全球供应链稳定,合情合理,谁都挑不出毛病,印度要想分一杯羹,先把姿态放正,别一边要饭一边骂厨子。
回头看这场稀土风波,印度的骚操作,说白了,就是“既要又要还要”,既想利用中国的资源,又不愿放下架子,结果两头不讨好,反倒暴露了自身短板。

国际关系讲究现实,谁有资源谁说话算数,谁能提供稳定供应,谁就是大哥,印度如果真想在全球产业链上有存在感,靠嘴炮和小动作,不如踏踏实实补课练内功。
别总想着“站着把饭要了”,这世界哪有那么多好事,想吃饭就得尊重厨子的规矩,要真想成为规则制定者,先把自己练成主厨再说。
结局其实很简单,中国继续稳扎稳打,印度要么合作共赢,要么自寻烦恼,谁都拦不住,现实就是这样,谁有“稀土”,谁就有“底气”,谁能把饭端到桌上,谁就能决定菜单,这就是国际博弈的铁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