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周六的下午,我正在厨房准备晚饭,客厅里突然传来争吵声。
"你们偏心眼!明明都是孙子,凭什么对他们家那么好,对我们家这么冷淡!"大儿媳刘梅的声音尖锐刺耳。
我赶紧放下手中的锅铲走到客厅,只见刘梅抱着才六个月大的孙子,满脸愤怒地瞪着我和老伴。
"梅梅,你这话从何说起?"我试图缓和气氛。
"别装了!从坐月子到现在,你们的态度我都看在眼里!"刘梅越说越激动,"同样都给了钱,怎么就厚此薄彼?"
听到这话,我愣住了。
半年前,两个儿媳几乎同时生产,我确实给了每家同样的钱...

01
我叫张秀兰,今年58岁,退休前在市里的纺织厂工作了大半辈子。老伴王建国比我大三岁,前两年刚从建筑公司退下来。
我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王强今年32岁,在一家国企当技术员,三年前娶了同事刘梅。小儿子王军比哥哥小四岁,自己开了个小超市,两年前结婚,媳妇叫王丽,是隔壁社区的姑娘。
"妈,我跟你说个好消息!"去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大儿子王强兴冲冲地跑回家,"梅梅怀孕了!"
我和老伴一听,立刻乐开了花。盼了这么久,终于要抱孙子了!
"真的?多长时间了?"我激动得手都在抖。
"差不多两个月了,今天去医院确认的。"王强满脸喜色,"医生说一切正常。"
正当我们全家沉浸在即将添丁的喜悦中时,没想到一周后,小儿子王军也带来了同样的消息。
"爸妈,我们也怀上了!"王军拉着王丽的手走进门,"丽丽也怀孕了!"
我当时就愣住了。"什么?你们也怀孕了?"
"是啊妈,昨天检查出来的,也是两个月。"王丽脸上带着羞涩的笑容。
老伴王建国在旁边直拍大腿:"好家伙,这是双喜临门啊!两个孙子一起来!"
我的心情五味杂陈。高兴是肯定的,但同时也有些担忧。两个儿媳妇几乎同时怀孕,这意味着照顾、花费、精力都要双倍投入。
当天晚上,我和老伴躺在床上商量。
"建国,你说这事是好是坏?"我翻来覆去睡不着。
"当然是好事啊,两个孙子呢!"老伴兴奋得很,"咱们家要热闹了。"
"可是...两个孩子一起来,咱们照顾得过来吗?"我有些担心,"而且花费也不小。"
"船到桥头自然直,总有办法的。"老伴拍拍我的手,"你别想太多。"

02
随着两个儿媳妇肚子越来越大,家里的气氛也变得微妙起来。
"妈,梅梅说她想吃海参,医生建议孕妇多补充营养。"王强找到我说道。
还没等我回答,王军也过来了:"妈,丽丽最近老是腿抽筋,是不是得买点钙片?"
我看着两个儿子期待的眼神,心里明白,作为婆婆,我必须一碗水端平。
"行,我明天去买。海参和钙片都买。"我点点头。
但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这样的"巧合"越来越多。
有一次,刘梅来我家吃饭,看到我给她盛了满满一碗排骨汤。
"妈,这汤真香。"刘梅喝了一口,"不过医生说孕妇不能喝太油的汤,会发胖的。"
"那我下次做清淡点。"我连忙说。
王丽听到了,立刻接话:"妈,您别听医生乱说,孕妇就得补充营养。我倒觉得这汤刚刚好,不油不腻的。"
刘梅瞥了王丽一眼,没说话,但我能感觉到她脸色不太好看。
还有一次,我去超市买东西,碰到刘梅的同事李晓芳。
"张阿姨,听说您家要添两个孙子?太幸福了!"李晓芳羡慕地说。
"是啊,两个儿媳妇差不多时间怀孕。"我笑着回答。
"那您可有得忙了。不过刘梅真是好福气,嫁到你们家。"李晓芳压低声音,"她跟我们说,您对她特别好,什么都给她买最好的。"
我听了心里有些奇怪。什么叫给她买最好的?我对两个儿媳妇都是一样的啊。
回家后,我忍不住问王丽:"丽丽,你觉得妈对你们两个有什么不同吗?"
王丽正在择菜,听了我的话,抬起头笑着说:"妈,您想多了。您对我们都很好,我心里清楚着呢。"
"那就好。"我松了口气,"我就怕你们觉得我偏心。"
"怎么会呢?"王丽摇摇头,"您给我买的营养品一点不比梅梅少,有时候我都觉得不好意思。"
老伴私下跟我说:"秀兰,你发现没有,她们俩好像在暗中较劲。"
"我也觉得。"我叹了口气,"现在还没生呢,就这样了。等孩子出生,还不知道会怎么样。"
"你别操太多心。"老伴劝我,"儿媳妇有点小心思很正常,生了孩子就好了。"

03
果然,随着预产期临近,两家的"竞争"愈发明显。
"妈,我们打算请个专业月嫂,听说好的月嫂都得提前半年预定。"一天吃饭的时候,刘梅突然说道。
"月嫂?"我放下筷子,"多少钱一个月?"
"好一点的要八千到一万。"刘梅说,"但是专业,能照顾好产妇和孩子。"
王丽听到后,也放下了筷子:"妈,我也想请月嫂,不然坐月子太辛苦了。"
"两个月嫂..."我心里算了算账,光月嫂费就要两万,再加上营养费、各种用品,这可不是小数目。
王强看出我的为难:"妈,要不我们自己想办法?"
"不行。"刘梅立刻反对,"我是第一胎,什么都不懂,必须得有专业人员照顾。"
王军也说:"爸妈,您别为难,我们自己想办法。"
"什么自己想办法?"王丽瞪了丈夫一眼,"你会照顾产妇吗?会带孩子吗?万一出了问题怎么办?"
看着两家人都在争论,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那天晚上,我和老伴商量了很久。
"建国,你说我们该怎么办?两个孩子都要花钱,但我们的退休金有限。"
"要不这样,"老伴想了想,"我们把之前攒的那点钱拿出来,给她们一人一份,让她们自己安排。这样最公平。"
我点点头:"也只能这样了。但给多少合适呢?"
"月嫂加营养费加其他开销,一人六万差不多够了。"老伴算了算,"咱们这些年省吃俭用攒的十二万,正好够。"
"十二万啊..."我心疼地说,"这可是咱们大半辈子的积蓄。"
"钱存着也是存着,孙子孙女要紧。"老伴拍拍我的肩膀,"况且一碗水端平,谁也说不出什么来。"

04
做出决定后,我分别找了两个儿媳妇谈话。
先是大儿媳刘梅。
"梅梅,过来一下,妈有话跟你说。"我把她叫到客厅。
"什么事啊妈?"刘梅坐下来,手抚摸着已经显怀的肚子。
"是这样的,你和丽丽都快生了,妈知道这段时间花费不少。"我清了清嗓子,"我和你爸商量了,决定给你们每家六万块钱,用来坐月子和照顾孩子。"
刘梅听完,眼睛亮了一下,但很快恢复平静:"哦,知道了妈。"
我等了一会儿,没等到更多回应,有些尴尬:"这钱你看够不够?不够的话..."
"应该够了。"刘梅点点头,"谢谢妈。"
说完这句话,她就起身回房间了,整个过程显得很平淡,仿佛这六万块钱对她来说并不是什么大数目。
我坐在客厅里,心里有些说不出的感觉。
第二天,我又找了小儿媳王丽。
"丽丽,你过来一下。"
"妈,怎么了?"王丽走过来,脸上带着关切的表情。
我重复了昨天对刘梅说的话。王丽听完后,眼圈瞬间红了。
"妈...您和爸这是..."她的声音有些颤抖,"六万块钱,这是你们的养老钱吧?"
"别想那么多,孩子要紧。"我拍拍她的手。
"妈,您对我们太好了。"王丽眼泪掉了下来,"这钱太多了,我们不能要。"
"傻孩子,不多的。月嫂费、营养费、孩子用品,哪样不要钱?"我安慰她,"你们年轻,刚起步,妈妈帮一把是应该的。"
"可是..."王丽还想说什么。
"没什么可是的。"我打断她,"我给梅梅也是六万,一样的。"
王丽抹了抹眼泪:"妈,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坐月子,把孩子养得健健康康的,不辜负您的期望。我和王军会记住您的恩情,等我们条件好了,一定加倍孝敬您和爸。"
看着王丽真诚的表情,我心里暖暖的。同样是给钱,两个儿媳妇的反应竟然如此不同。
当天晚上,王丽还特意包了饺子给我们吃。
"妈,这是我跟我妈学的韭菜鸡蛋馅,您尝尝看。"
"哎呀,你现在是孕妇,怎么还忙活这些?"我心疼地说。
"没事的妈,就是想表达一下心意。"王丽笑着说,"您和爸对我们这么好,我总得做点什么。"
而刘梅那边,拿到钱后就没再提过这事,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05
两周后,刘梅先发动了。那天半夜两点,王强急匆匆地打电话。
"妈,梅梅要生了!我们在医院,你们快来!"
我和老伴连忙起床赶到医院。产房外,王强急得团团转。
"怎么样了?"我赶紧问。
"医生说还得等,让我们在外面等着。"王强额头全是汗,"梅梅进去两个小时了。"
"别急,第一胎都这样。"老伴安慰儿子,"我们等着就行。"
凌晨四点多,产房里传来婴儿的哭声。我们几个人都站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医生出来了:"家属在哪里?"
"在这在这!"王强连忙上前。
"恭喜,是个男孩,七斤二两,母子平安。"医生摘下口罩,笑着说。
我高兴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第一个孙子!
护士很快抱着孩子出来了。那小家伙皱巴巴的,闭着眼睛在哭。
"哎呀,这小鼻子小嘴的,多像他爸爸小时候!"我激动地说。
过了半个小时,刘梅被推出产房。她脸色苍白,看起来很疲惫。
"梅梅,辛苦了,感觉怎么样?"我迎上去关心地问。
"还行吧。"刘梅虚弱地回答,然后对王强说,"强哥,你快去办手续,我想早点回家。"
"这就办,这就办。"王强连忙去找护士。
我在旁边说:"别急着回家,在医院多住两天,有医生护士照顾着放心。"
"没事的妈,我觉得挺好的。"刘梅闭着眼睛说。
住院的三天里,我每天都去看她,给她带鸡汤、鱼汤。但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她对我有些疏远,话也不多。
"梅梅,汤还热着呢,你趁热喝。"我把保温盒打开。
"妈,您别老跑了,我有月嫂照顾着呢。"刘梅说。
是的,她确实请了月嫂,一个四十多岁的大姐,经验很丰富。月嫂什么都管,我反倒成了多余的人。
十天后,轮到王丽生产了。同样是半夜,王军的电话把我们叫醒。
"妈,丽丽肚子疼,我们马上去医院!"
"别急,慢点开车。"我在电话里叮嘱,"安全第一。"
这次我们有经验了,直接在医院等着。王丽进产房前,拉着我的手说:
"妈,如果我有什么意外,您一定要帮我照顾好孩子。"
"胡说什么呢,你肯定没事的。"我握紧她的手,"放心生,妈在外面等你。"
"妈,您也要保重身体,别为了我们累坏了。"王丽虽然疼得脸色发白,但还在关心我。
王丽的产程比较长,从凌晨三点一直到下午一点才生下来。当护士告诉我们是个女孩的时候,王军高兴得跳了起来。
"太好了,我有女儿了!"
"女孩好,女孩贴心。"我也很高兴。
王丽出产房的时候,虽然很虚弱,但看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妈,谢谢您一直陪着我。孩子健康吗?"
"健康着呢,六斤八两,很标准。"我激动地说。
"那就好,那就好。"王丽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王丽也请了月嫂,但她总是让我参与到孩子的照顾中来。
"妈,您帮我看看,孩子这样睡觉正常吗?"
"妈,您觉得这奶粉怎么样?"
"妈,您来抱抱外孙女,她好像更喜欢您抱。"

06
出月子后的第一个月,表面上看起来一切都很和谐。两家都各自忙着照顾孩子,我也在两边跑着帮忙。
但渐渐地,我开始察觉到一些细微的变化。
先是从小事开始的。有一次我去大儿子家,看到刘梅正在给孩子喂奶粉。
"梅梅,这奶粉挺贵的吧?"我随口问了一句,包装盒上写着进口高端字样。
"还行,一罐三百多。"刘梅头也不抬地说,"孩子的东西不能省。"
我心里算了算,一个月得要好几罐,光奶粉就要一千多。
第二天去王丽家的时候,我发现她用的是国产奶粉。
"丽丽,这奶粉孩子吃着怎么样?"我问。
"挺好的,医生说营养成分都达标。"王丽笑着说,"一罐一百八,比进口的便宜不少,省下的钱可以给孩子买其他用品。"
我当时没多想,但心里隐隐觉得两个儿媳妇的消费观念确实不同。
更明显的差别体现在对待我的态度上。
刘梅家请的月嫂叫陈大姐,人很专业,但也很强势。每次我去,总感觉像是在她的地盘上。
"张阿姨,您来了。"陈大姐客气地打招呼,"孩子刚睡着,您小声点。"
"好的好的。"我连忙压低声音。
但每当我想抱抱孙子的时候,陈大姐总是有各种理由:
"孩子刚吃完奶,不能动。"
"现在是睡眠时间,别打扰。"
"您手上有细菌,先去洗洗。"
而刘梅呢,就坐在旁边玩手机,对这一切视而不见。
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对刘梅说:"梅梅,我就想抱抱孙子,这也不行吗?"
刘梅这才抬起头:"妈,陈大姐说得对,孩子抵抗力弱,还是小心点好。"
我当时心里就不舒服了,但没说什么。
王丽家的月嫂就完全不同。她叫李大姐,人很和气。
"张阿姨,您来了,快来看看孩子。"李大姐总是很热情。
"妈,您来抱抱外孙女,她今天特别乖。"王丽也总是主动让我参与。
每次我抱着小孙女的时候,王丽都会在旁边跟我聊天:
"妈,您看她的小手,是不是很像王军小时候?"
"妈,您觉得她现在多重了?是不是长胖了?"
"妈,您教教我怎么给她洗澡,我总是害怕。"
对比之下,差别实在太明显了。

07
孩子满月后,两家都办了满月酒。这时候,差距就更明显了。
刘梅家办满月酒的时候,选了市里最好的酒店,一桌要八百多。
"妈,满月酒就办一次,得办得体面点。"王强跟我解释,"梅梅的同事朋友都要来,不能丢面子。"
我算了算,光酒席费就要两万多,再加上其他开销,这一场满月酒下来要花三万块。
酒席上,刘梅穿着一身新衣服,忙着跟同事朋友寒暄,对我们这些长辈倒是很少关注。
"梅梅真是好福气,孩子这么健康,婆家又这么疼她。"她的一个同事羡慕地说。
"是啊,我婆婆对我特别好。"刘梅笑着回答,但眼神没看向我这边。
王丽家办满月酒就简单多了,在小区附近的餐厅,一桌三百块。
"妈,我们就简单办办,主要是让亲戚朋友见见孩子。"王丽跟我商量,"省下的钱给孩子存着,将来上学用。"
虽然酒席简单,但王丽全程都很照顾我,给我夹菜,陪我聊天。
"妈,您尝尝这个鱼,我特意点的您爱吃的。"
"妈,您别客气,今天您是主角,我们都要敬您酒。"
酒席结束后,王丽还特意包了红包给帮忙的亲戚。
"大家辛苦了,这点心意不成敬意。"
而刘梅那边,酒席结束后她就回房间休息了,连招呼都没跟我们打一个。
08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去年秋天发生的一件事。
那天我感冒了,发烧38度多,老伴在外地照顾他生病的老母亲,家里就我一个人。
我给王强打电话:"强强,妈感冒了,你们有感冒药吗?"
"妈,您等等,我问问梅梅家里有没有。"王强说。
过了一会儿王强回电话:"妈,梅梅说家里没有感冒药,她建议您去医院看看。"
"哦,好吧。"我有些失望,本想着儿子能来看看我,哪怕没有药,有个人陪着也好。
我又给王军打电话:"军军,妈感冒了..."
话还没说完,王军就急了:"妈,您发烧了吗?严重不严重?我马上过去!"
不到半小时,王军和王丽就赶来了,还带着药和粥。
"妈,您怎么不早说?"王丽摸摸我的额头,"烧得这么厉害,得去医院。"
"不用不用,吃点药就好了。"我摆摆手。
"那怎么行?"王军坚持,"走,我们陪您去医院。"
在医院看完病回来,王丽坚持要留下来照顾我。
"妈,我在这陪您一晚,万一有什么情况我也能及时发现。"
"丽丽,你还在哺乳期,别耽误了孩子。"我心疼地说。
"没关系,我把奶挤出来了,够孩子吃一晚的。"王丽已经在给我铺床,"您的身体要紧。"
那一晚,王丽几乎没怎么睡,每隔两小时就给我量一次体温,半夜还起来给我煮粥。
第二天早上,我的烧完全退了。看着王丽疲惫的样子,我心里很感动。
"丽丽,你昨晚没睡好吧?快回去休息。"
"妈,您好了我就放心了。"王丽笑着说,"这些都是应该的,您对我们这么好,我们照顾您是天经地义的。"
而从头到尾,刘梅连个电话都没有。

09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有一次我买菜回来,在楼下遇到王丽。
"妈,您买这么多菜,我来帮您拿。"王丽主动接过我手里的菜篮子。
"不用不用,你抱着孩子呢。"我推辞。
"没事的,孩子不重。"王丽坚持要帮我,"您年纪大了,别累着了。"
而刘梅,每次在楼下碰到我,最多就是打个招呼,从来没有主动帮过忙。
还有一次,我在小区里遛弯,遇到几个老太太在聊天。
"老张,你家两个儿媳妇真是不一样啊。"邻居李大妈压低声音说。
"怎么了?"我有些疑惑。
"那天我看到你小儿媳妇推着婴儿车,还提着一大袋东西,说是给你买的。"李大妈说,"多孝顺啊。"
"是啊,"另一个邻居王大妈接话,"可你大儿媳妇,我从来没见她来看过你们。都住这么近,连个面都不露。"
听到这些话,我心里五味杂陈。
春节的时候,差距更加明显。
王丽和王军初一就来给我们拜年,还带了一大堆礼品。
"妈,这是给您和爸买的保健品,说是对老年人身体好。"王丽把东西一样样摆出来,"这个是燕窝,您平时炖汤喝。"
"买这么多干什么?你们年轻,用钱的地方多。"我心疼地说。
"妈,您别心疼钱。"王军在旁边说,"您和爸对我们这么好,这是我们的心意。"
而刘梅和王强,直到初三才过来,还是因为老伴催了好几次。
"妈,新年好。"刘梅进门后淡淡地说了一句,然后就坐在沙发上玩手机。
她们带的礼品也很简单,就是两盒点心。
"妈,这是给您买的点心,尝尝看。"王强有些尴尬地说。
我接过点心,心里说不出的滋味。

10
真正让我彻底看清楚的,是今年春天发生的那件事。
那天我突然胃疼得厉害,疼得在床上直打滚。老伴吓坏了,赶紧给两个儿子打电话。
王强接到电话后说:"爸,您先送妈去医院,我们一会儿就到。"
王军听到消息,二话不说就开车过来了:"爸,妈现在怎么样?我们赶紧去医院!"
到了医院,医生说要做胃镜检查,可能需要住院几天。
王军立刻说:"医生,我妈的病严重吗?需要什么检查尽管做,钱不是问题。"
王丽也在旁边安慰我:"妈,您别担心,有我们呢。"
而王强和刘梅姗姗来迟,进了病房后,刘梅看了一眼就说:"妈,您看起来精神还不错,应该没什么大问题。"
住院的三天里,王丽几乎天天来陪我,有时候还带着孩子一起来。
"妈,我给您炖了汤,您趁热喝。"王丽总是带着各种补品。
"妈,医生说您恢复得很好,再过两天就能出院了。"王丽比我还高兴。
而刘梅,三天里只来了一次,还是因为王强催了她才来的。来了也是坐一会儿就走,说是孩子离不开人。
出院那天,王军和王丽早早就来了,帮我收拾东西,办出院手续。
"妈,您慢点走,别着急。"王丽搀扶着我。
而王强和刘梅,直到我都出院了才赶到医院。
回到家后,王丽每天都来看我,给我做饭,陪我聊天。
"妈,您今天气色好多了。"王丽总是很关心我的身体。
"妈,您有什么需要尽管跟我说,我随时过来。"
刘梅呢,自从我出院后,再也没有主动问过我的身体情况。

11
到了前些日子,矛盾终于爆发了。
那天是周末,我正在客厅里逗小孙女玩,刘梅突然抱着孩子过来了。
"妈,我有话要跟您说。"刘梅脸色不太好。
"什么事?坐下说。"我放下手里的玩具。
"妈,您是不是对我们有意见?"刘梅开门见山地问。
"怎么会?我对你们有什么意见?"我有些莫名其妙。
"那为什么您对我们家和对他们家的态度不一样?"刘梅的声音提高了,"同样都是您的儿媳妇,凭什么她做什么您都夸,我做什么您都挑刺?"
"我什么时候挑你刺了?"我愣住了。
"您别装了!"刘梅情绪激动起来,"从怀孕到现在,您的态度明摆着就不一样!别以为我看不出来!"
就在这时,王丽正好抱着孩子从外面回来,听到争吵声走了进来。
"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王丽关切地问。
"没你的事!"刘梅瞪了王丽一眼,然后继续对我说,"妈,你们偏心眼!明明都是孙子,凭什么对他们家那么好,对我们家这么冷淡!"
"梅梅,你这话从何说起?"我试图缓和气氛。

"别装了!从坐月子到现在,你们的态度我都看在眼里!"刘梅越说越激动,"同样都给了钱,怎么就厚此薄彼?"
就在刘梅指着我大声质问的时候,我的脑海里闪过半年前的那个场景。
当时我把钱分别给了两个儿媳,心想这样就公平了,谁也不会有怨言。
可我万万没想到,同样的一笔钱,竟然在两个人手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就在上个月我生病住院的那三天里,两个儿媳的表现差距大到让我彻底看清了一些东西。
那天晚上,我躺在病床上,看着病房门被轻轻推开,当我看清楚进来的人是谁时...
然而,让我真正心寒的,还不是这个。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我出院后的第二天。我无意中听到了一段电话内容,那段话让我瞬间明白了什么叫现实...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