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毛泽东选集》,读到了《论联合政府》这一篇,在第五部分“全党团结起来,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里有许多话,至今读来仍然深受感动,并不由自主会想到现实中的一些问题。
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而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得到人民拥护与支持,是最主要原因。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前后与国民党军队的两次国内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其领导的军队,都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比如解放战争时期,对于淮海战役的胜利,陈毅司令就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只是一例,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人民群众为什么拥护?就因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做到“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做到“向人民负责”。
我们的代表大会应该号召全党提起警觉,注意每一个工作环节上的每一个同志,不要让他脱离群众。教育每一个同志热爱人民群众,细心地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不是高踞于群众之上,而是深入于群众之中。
以民为本的思想,是中国儒家传统观念,但是历朝历代真正做到并且做得细致、全面而真诚的,以前是没有的。以毛主席为首的老一代革命家、革命先烈们,他们做到了,所以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对于如何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毛主席讲到了一点,那就是:
在一切工作中,命令主义是错误的。
这里面的“一切工作”,指的是群众工作。也就是说,做涉及到群众的工作,不能命令老百姓这个那个,而应该尊重老百姓的自主选择权,要遵循自愿原则。比如在之前的农民合作社问题上,毛主席就说,只要是农民自愿的就好。
为什么要尊重老百姓的选择?为什么要让老百姓自愿?为什么命令主义一定是错的?因为下命令的人并不比老百姓更懂,他们的想法往往脱离实际,不现实不可行,做了会产生不好的后果,会造成损失甚至灾难。
从1945年到今天,过去了整整80年,上面两段话仍然闪耀着光辉,照耀着中国大地,审视着群众工作。这可以作为衡量新时代群众工作做得好不好的一个标准。

又看到了李昌平的一篇谈三农的文章,虽然其中有些地方可能缺少调查材料作依据,或者不具有典型性,但是整体上来说,还是值得思考的。
李昌平总的观点是说,现在农户以及集体经济组织的自主权比八十年代小了很多。用他的说法,是“小十倍”。“小十倍”这个说法本身不符合逻辑,也缺乏依据,但他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小了很多。
李昌平列举了下图上这些方面,总体来说,就是好多事情原来可以自由干,现在不能了。这就是他说的农民的自主权变小了。不过,李昌平所说,是很笼统的,都没有提供具体材料,而且有的地方也明显不合法律,所以可能有争议。比如杀猪问题,为了防止传染病,确实有必要禁止私自屠宰,这已经入法,就要依法处置。

关于农民种什么,有的地方可能存在“命令主义”,要求统一种植某种东西,但这不是全国性的,所以属于地方行为。而地方行为一般也都是以增收为目的的探索性质的,尽管有的是征得农民同意的,但也确实存在“命令主义”。
不过,这种“命令主义”常常不会收获成功。比如我们这里曾要求家前屋后不得乱种,都得统一绿化,种花种风景树,还特别打造了一个样板村,但是其他村根本没有完全按照“要求”去做,有的栽了花草风景树,渐渐都“死”了,然后又种上了丝瓜、茶豆、葱、蒜、辣椒之类的。不过,小猪圈、小厕所确实都扒掉了,而公共厕所却大多管理不到位。
农村的老百姓,有自己的想法,应该得到“细心地倾听”,应该有领导干部“深入于群众之中”。
老百姓有什么想法?美是第二位,实惠是第一位。田园风光是诗人眼里的,农民眼里就是吃穿用度。农村风景再美,老百姓不能吃它、不能穿它,种点入口的东西,就能省下一些钱来。对于农村的老百姓来说,省钱就是挣钱。

不省怎么办?尤其是对于农村老头老太太来说,种地收入不多,其他挣钱门路又没有,也没有丰厚的养老金,只能自己攒点钱为进医院准备着。
来到农村,不能光看农村美不美,更要看农民富不富。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农村是农民的农村,不是诗人画家的农村。农村之美,美在人,而不在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