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钱袋子已经亮起了红灯,普京急需中国在能源合作上“拉一把”,但有一个道理必须提前讲明白: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段时间以来,俄罗斯的国家财政出现了明显吃紧的迹象。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国家财富基金缩水严重,油气出口一再受挫。作为支撑俄罗斯经济的“命门”,能源领域如今也开始失去往日的光彩。外部市场不景气,内部压力不断上升,普京政府转身加快“向东看”,把目光再次投向了中国,尤其是在能源合作领域,期待中方能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

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的确基础深厚,也具备一定互补性。但这种合作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施舍,而是基于互利共赢的战略安排。俄罗斯如果真的想在当前困境中寻找中国的支持,就必须拿出真正的诚意和切实的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两个月前,俄罗斯能源部部长齐维廖夫就已访华,行程中最关键的一项议题,就是能源合作。这次访问并非临时起意,而是俄罗斯对华能源合作战略中的一个具体举措。从时间点上看,当时俄罗斯的经济已经明显感受到寒意。作为煤炭资源大国的代表,齐维廖夫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中方增加进口规模,缓解俄方出口渠道受阻的问题。

访问期间,俄方代表不仅表达了希望扩大能源出口的意愿,还特别提及希望中方能在基础设施建设、运输通道等方面给予更多便利。这显示出俄方对中俄经贸合作的高度期待,也暴露出其对当前国内经济状况的担忧。

进入三月后,情况变得更加严峻。国际油价持续下跌,俄罗斯赖以生存的能源出口直线下滑。财政收入锐减之下,俄罗斯国库开始吃紧。普京政府不得不启用“最后的子弹”,动用央行中的卢布储备来填补财政缺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俄财政部数据显示,仅仅两个月时间,俄罗斯在信贷机构持有的卢布储备就从十万亿骤降至6万亿以下。这意味着,俄罗斯财政已经进入“紧急状态”,币值稳定成为首要难题,财政政策也面临巨大挑战。国家财富基金的流动性也遭遇历史最低水平,能动用的钱越来越少。短期内,俄政府或许还能靠紧缩预算来稳住局面,但若油价继续走低,财政缺口无疑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俄罗斯的困境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叠加的结果。“欧佩克+”组织已经连续三轮宣布增产,这一动作本身就是对俄罗斯的一种“敲打”。作为全球石油市场的重要玩家,沙特等国显然不愿看到俄罗斯长期占据出口份额,特别是在当前全球能源需求放缓的背景下,谁能抢到市场,谁就能保住命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美国也没有闲着。在俄乌冲突持续僵持的背景下,华盛顿一直在寻找精确打击俄罗斯经济的切入口。油价操控,正是其中一张重要的牌。只要国际油价被压到一定水平,俄罗斯的财政压力就会立刻被放大到极致。更让莫斯科头疼的是,欧盟方面并未停止制裁步伐。新一轮能源禁运措施正在酝酿中,俄罗斯曾经赖以为生的欧洲市场,如今几乎被彻底封锁。

和谈方面也没有出现实质进展。俄乌谈判依旧陷入僵局,西方国家并未打算放松对俄罗斯的战略围堵。这意味着,俄罗斯在国际市场上的处境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性改善。油气出口难以恢复此前的规模,财政收入也难以回升,普京政府不得不在最短时间内寻求替代解决方案。“向东看”自然成为最现实的选项,中国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经济伙伴。中俄之间已经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能源合作体系,长期合同占据主导,市场波动对其影响相对较小。这种稳定性,是俄罗斯此刻最需要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俄罗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俄合作不是单向的“施舍”。中国的能源需求虽然持续增长,但并非只有俄罗斯一个供应方。在中东、非洲、南美等地,中国也在积极布局,确保能源来源的多元化。任何一个合作伙伴想要在中国市场占据更大份额,都必须拿出更具吸引力的条件。

俄罗斯能否扩大对华出口,不是看谁喊得响,而是看谁给出的方案更务实。比如价格机制是否有竞争力,运输效率是否能跟上,供应稳定性是否有保障。这些,才是中国在选择能源伙伴时最看重的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长远看,中俄经贸关系依然拥有广阔空间,关键在于“怎么谈、怎么做”。中国不是慈善机构,更不是替人兜底的提款机。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互利共赢。俄罗斯想要中国帮忙拉一把,首先就得明白这一点。想要扩大合作,就要先把姿态放稳,把条件谈好,把承诺落地。不能总是等到国库告急才想起中国,合作需要长期的信任和规则。当俄罗斯在全球市场中被挤压得越来越被动时,或许更应该考虑,如何在与中国的合作中找到可持续的模式。

时间对俄罗斯来说,已不再宽裕。财政赤字、储备缩水、外部制裁,这些问题都不是短期内能自行缓解的。如果普京政府不能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经济应对策略,那么未来很可能面临更严峻的局面。中俄合作可以提供支撑,但不是包揽一切的“定海神针”。俄罗斯需要在合作中体现出诚意,也需要在内部政策上做出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合作拉一把”,而不是“被动来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