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年磨一剑!

近日

华南理工大学数学学院潘会平副教授

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数学系主任、

美国数学会会士Michael Wolf 教授合作的论文

“Ray structures on Teichmüller space”

被世界四大顶级数学期刊之一的

《数学学报》(Acta Mathematica)

接受发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13日,学校党委书记章熙春与潘会平座谈,了解潘会平孜孜以求的探索创新历程和这一重大发现的深远意义。学校副校长林艺文,学校党委常委,数学学院负责人一同参加座谈。

据介绍

该成果促进了基础数学中

泰希米勒(Teichmüller)空间理论的发展

通过调和映射理论与极小图理论

研究者发现并证明了

泰希米勒测地线瑟斯顿测地线之间的转换关系

为该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有力工具

这也是华南理工大学教师高水平研究成果

首次被国际数学界公认的四大顶尖期刊

接受发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cta Mathematica期刊官网接受发表论文列表

论文接受发表链接:https://intlpress.com/journals/journalList?p=4&id=1804409921462136833

大家所熟知的曲面(如球面、环面、杯面)

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

其表面可承载多种几何结构

本文的研究对象即为

曲面上的几何结构之间的变化

泰希米勒(Teichmuller)空间

泰希米勒(Teichmüller)空间是曲面上所有的复结构所组成的空间,同时也是曲面上所有的双曲结构所组成的空间。

这种多样性赋予了泰希米勒空间上非常丰富的几何结构,比如由德国数学家奥斯瓦尔德·泰希米勒(Oswald Teichmüller)在1939年引入的泰希米勒度量,以及由1982年菲尔兹奖获得者威廉·瑟斯顿(William Thurston)在1986年引入的瑟斯顿度量等等。

这两种度量各自在泰希米勒空间上定义了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最短路径”,即泰希米勒测地线与瑟斯顿测地线。

此前的研究表明

瑟斯顿度量与泰希米勒度量虽有相似之处

但也存在显著差异和研究难点

其难点之一在于缺乏测地唯一性

基于两类测地线之间的转换关系

本文构造了关于瑟斯顿度量的全新测地线

即调和-拉伸测地线

并证明了泰希米勒空间中

任意两点之间存在唯一一条该类测地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悉

国际数学界公认的四大顶级期刊为

《数学学报》

(Acta Mathematica)

《数学年刊》

(Annals of Mathematics)

《数学新进展》

(Inventiones Mathematicae)

《美国数学会杂志》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其中

《数学学报》以其严格的审稿标准

和极高的学术影响力著称

公认为在四大顶刊里发文难度最大

近年来每年发文仅10篇左右

长期以来是全球数学家

发表重大理论成果的重要平台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大陆学者在该期刊发文10余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潘会平副教授简介

2011年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微电子方向),2016年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基础数学专业,2016至2018年在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2年6月加入华南理工大学数学学院,任准聘副教授。其研究方向是复分析中的Teichmüller理论,主要研究曲面上的复结构、双曲结构、平坦结构等几何结构,以及这些结构之间的形变。

相关论文在Acta Mathematica、Mathematische Annalen、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Research Notices等期刊发表或接受发表。

华南理工大学 学生记者团

信息来源:数学学院

图:鲍恩

视频:孙彦东

微信编辑:杨晓霓

初审:冀早早

二审:卢庆雷

终审:邹浩

华工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邮箱:hgxcb@scut.edu.c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分享”“点赞”“在看”,记得一键三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