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车还是造乐子
封面 I 金鱼汽车
作者 I 李东阳
报道 I 李东阳朋友圈
造车这门生意,趁早不趁晚,窗口期稍纵即逝。
即便是当下纵横车圈的雷军,也经历过三年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那句“造车晚有晚的好处”很大程度上是胜利者的从容姿态罢了。
如果我告诉你,有车企会在2025年选择入局造车,你会做何感想。
大抵一句话可概括:真没空陪你闹了!
在汽车行业淘汰赛愈演愈烈之际,一家品牌名为金鱼汽车的新势力跑步入场,亮相郑州国际新能源汽车展览会,让人眼前一黑。
是的你没看错,金鱼汽车没有选择北上广深的大规模车展,因为这是一家河南本土新能源车企。
离谱的是,有媒体爆料金鱼汽车背后的关联公司貌似与卖老鼠药的企业有关。
至此,这个疑点比亮点多的车企,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成了整个行业乃至全网最大的疑问。

造车很苦,但成功一定很酷,倒在黎明之前也透着一种“虽败犹荣”的苍凉悲壮。
不过在不合适的时机进场,大概率只会收获一片嘲讽声。
或许你以为金鱼汽车只是给紧张沉闷的车圈寻个开心,但其实它是带着自己的狠货来的,要打一场有准备的仗。
据介绍,金鱼汽车带来的这款颠覆行业的车,是可续航500公里的纯电敞篷跑车,采用一体式压铸车身和全铝底盘,还支持华为Hicar和魅族FlymeLink等智能互联功能。

图源:公众号@金鱼汽车
但华为和魅族知不知道这件事,仍然是个谜!
不过懂车的小伙伴一眼就认出了,这车从四面八方看活脱脱一个保时捷911Targa的翻版,年轻人的第一辆跑车就这么水灵灵的来了。
不论消费者有没有当真,金鱼汽车是很认真的,还宣布了未来三年的战略:2026年推出两款车型,目标销量5万台;2027年计划推出3款车型,目标销量10万台;2028年目标销量20万台!
疯癫中又带着强烈自信,那么究竟金鱼汽车是何许人也?
目前已知的社交媒体账号只有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其他渠道尚未开通,神秘得很。
据企查查显示,河南金鱼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4月29日,也就是说距今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在金鱼汽车官方的口中,公司已经“深耕新能源领域11年”。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金鱼汽车在2024年就曾登陆车展,彼时其带来了一款迷你小巧的车型,还打出了“年轻人的第一台车”,造型外观和品牌名金鱼倒也贴切。

图源:公众号@金鱼汽车
彼时金鱼汽车的老板朱钦彭接受采访时表示,金鱼汽车后续还会推出多款新车,有一个敞篷的吉普车,且会在2025年推出。
其实看到这,空气中已经弥漫着浓浓的阴谋味道。
就看一个最直接的证据,造车是需要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的双重审批的,但在相关系统中并没有检索到金鱼汽车的信息,这已经足够说明问题。
针对这个疑问,6月9日,金鱼汽车总经理朱钦澎向红星资本局表示 “公司会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做,未来会有统一的对外发言”。
或许咱们只能静候金鱼汽车未来的表演了!

行业内之所以对金鱼汽车有几分期待,是因为有消息传言其与海马汽车有联系。
海马汽车这个名字很多人想必也摸不着头脑,但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海南汽车制造厂,1992年海南汽车制造厂与马自达展开合作,双方成立合资公司海南马自达。
直到2006年,双方合作到期,海马汽车分离了出来,成为自主车企。
值得注意的是,海马汽车曾在2007 年收购郑州轻型汽车制造厂,建立郑州生产基地,形成海南、郑州双基地格局。
还记得前面说到过,金鱼汽车号称自己为河南本土车企,所以很难不让人猜想,双方渴望强强联手搞个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

图源:海马汽车微博
但6月11日晚,,海马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发布声明称,近日,我司注意到有媒体报道关于河南金鱼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鱼汽车”)与我司有合作关系等不实信息,为避免误解,特发布此澄清声明。
一句话否定猜想,我司与金鱼汽车并无上述合作,对于任何侵犯我司合法权益的行为,我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看来这只是一起营销碰瓷事件罢了,因为金鱼汽车之前说过,2025年,金鱼汽车与海马新能源优势叠加,在新能源汽车产品定义、造型设计、产品体验、营销管理、渠道建设及用户体验等领域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
除了合作传言,金鱼汽车还祭出了“诚招全国合伙人”杀招,不要九万九千八,交一千块钱就能成为一星合伙人;二星合伙人只要两万,如果你能给公司再推荐一个二星合伙人,还能获得三千元。
这或许是不少人从业以来看到过最伟大的操盘!
这类财富锻造之路金鱼汽车不是第一次玩了,今年3月,金鱼汽车在河南召开财富分享会,会上直接搞出了“不是宝马开不起,金鱼汽车更有性价比”的广告语,以及“牵手金鱼,年年富裕”的品牌口号……

图源:大秦招商微信公众号
在接地气这一块,金鱼汽车的确贴地飞行了,但这一系列操作实在让人不敢对这家车企付诸期待。
毕竟别的车企忙着研究如何造出一款让消费者满意的车,而金鱼汽车忙着幻想如何让“金鱼汽车的家人们”一夜暴富。

信金鱼汽车还是信我是秦始皇,这不重要,其实我更想讨论的是当下造车这门生意。
总体而言,造车仍是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资本游戏,但一边是小米YU7未上市成爆款,一边是哪吒汽车董事长被员工围剿讨薪,割裂感油然而生。
如今小米汽车已经被广泛认为是国内最后一个造车新能源玩家。
原因无外乎两点,一是2022年起,中国工信部明确不再新增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资质,这意味着小米SU7的投产成为政策窗口期内的“末班车”;二是超过200家车企尝试入局造车,最终存活下来的寥寥无几,意味着全民造车时代终结,行业进入“资质存量竞争”阶段。
直白一点讲,现在入局造车等于自杀!
数据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全球新能源车销量突破400万辆,同比增长39%,渗透率达18.4%,但渗透率增加的同时增速在放缓,存量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最关键的一点是,要烧大量的钱去追赶其他车企的脚步,相当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李斌曾说过,造车的门槛是400亿元,这话其实相对保守。
毕竟造车就是门烧钱的生意,每一个环节都流淌着真金白银,雷军之前表示小米汽车到现在总共花了300亿左右,同时计划未来讲加大投入力度。

图源:微博@雷军
亏损是造车新势力们的常态,到现在也只有理想、零跑等少数几家车企迈过门槛,何况这些年价格战是车圈主基调,利润回收变得更慢。
而且技术研发实力非一日能成,奇瑞董事长尹同跃指出,一个汽车平台的研发需6年、耗资60亿,而部分新势力成立不足6年即量产,被批“胆子太大”。
所以说,从这些角度来看,如今选择造车实在不是一门好生意,尤其像金鱼汽车这类看不到强大输血能力的。
但要想分汽车行业一杯羹办法不止造车一条路,如京东的提供了一个想法,把汽车全渠道营销与售后服务体系搞成一个线上超大卖场,做为车企服务的那个人。
其实造车这场游戏,早已不是简单的资本与技术的较量,而是关乎时代浪潮中企业命运的抉择。
因为在汽车工业的长河里,从来都不缺故事,缺的是能够穿越周期、创造传奇的主角。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