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2年,热兰遮城的战火尚未完全散尽。郑成功站立在赤崁楼上,眺望着新归的故土,眉目间却无丝毫的喜悦。
当时,亲家唐显悦自福建送来了一封密信。
展开信件的瞬间,郑成功如遭五雷轰顶。长子郑经竟在厦门私通了四弟的乳母陈昭娘,还诞下一子郑克臧。
信中末尾,唐显悦更是怒斥道:“你郑成功治家尚且不严,又何以治国?”
郑成功读过信后,久久难以释怀。随着口中鲜血喷射而出,收复台湾的“巨人”,就此倒在了初定的热土上。
而如此“荒唐”的一幕,也将明郑第二代掌舵者郑经,推上了历史舞台。

背叛、继承
郑经,充满争议的南安郑氏中第三代人。
他的祖父郑芝龙是一时枭雄,纵横七海,亦商亦盗,却为了富贵投降满清,不惜引清军铁蹄踏向故土。
他的父亲郑成功是明末孤臣,焚青衣、举义旗,公开与郑芝龙断绝父子关系,在东南海疆坚持抗清大业。
而少年时的郑经,亲眼目睹了祖父的妥协以及父亲的刚烈。
1661年,在郑成功的推动下,郑家与南明重臣唐家联姻,作为延平王世子的郑经,迎娶了唐显悦的孙女为妻。
然而,政治联姻的背后,却充满了悲剧。19岁的郑经对温柔典雅的唐夫人完全不感兴趣,他的目光都放在了四弟郑睿的乳母陈昭娘身上。
对于初生情愫的少年来说,风姿绰约的少妇比懵懂无知的少女,更具杀伤力。
因此,当郑成功跨海东征,将郑经留守在后方时,脱离父权压制的他,再难以按捺住心中的欲火。
不久,陈昭娘为郑经诞下了长子郑克臧。

正所谓:“世上没有密不透风的墙”。在郑功成收复宝岛台湾,规划着如何以此为跳板反清复明时,唐显悦的密信,也抵达了热兰遮城。
愤怒中的郑成功安排哥哥郑泰回返厦门,诛杀他的妻子董氏、逆子郑经以及乳母陈昭娘、郑克臧。
然而,郑泰却抗命不尊,试图斡旋。
在与郑泰以及文武大将极限拉扯时,郑芝龙被清廷处决、永历帝朱由榔殉国的消息,也相继传到台湾。
38岁的郑成功顿足抚膺,悲愤不已,溘然长逝了。他的突然死亡,也为郑经打开了通往台湾的权力大门。
不过,在此之前,郑经还有一件事要做。
郑成功尸骨未寒时,他的弟弟郑袭在诸将的拥护下,接管了台湾。大将黄昭、萧拱宸也以郑经“私通乳母”为由,阻止郑经登台。
1662年,郑经在陈永华的谋划下,出兵攻台。旬月之间,就大破郑袭,斩杀黄昭,夺回了父亲的基业。
然而,随着谋反调查的深入,原本对他手下留情的郑泰,也被卷入其中。对于自己伯父,郑经没有丝毫留情,他暗设鸿门宴,一刀结果了郑泰。
可令郑经未曾料到的是,郑泰的死亡引发了郑氏一族的连锁反应。郑泰的弟弟、子嗣相继带兵投入满清阵营,郑家在台湾彻底成了“孤臣”。

沧海孤忠
与郑经同病相怜的台湾,也是危机四伏的孤岛。
在外,满清鹰视狼顾,必欲除之而后快;而被郑成功驱逐的荷兰红夷,更是盘踞南洋,磨刀霍霍,时刻准备重返台湾岛。
在内,因郑经上位时的残酷清洗,导致人心浮动,将帅不和。
更为致命的,则是精神支柱的崩塌。自永历帝朱由榔在昆明被吴三桂绞杀后,南明法统就此断绝。
无数曾为“反清复明”信念而战斗的将士,顿感前路茫茫,心灰意冷,他们飘零远走,隐遁在南洋,不问世事。
1663年9月,台湾政局未稳之际,满清与荷兰殖民者握手言和。靖南王耿继茂的汉军铁骑与“红毛夷”的坚船利炮,形成骇人的合围之势,猛扑金门、厦门。
当时,郑经亲临前线,死守金、厦,即便清军猛攻数月,却仍不落下风。可随着熟谙郑氏水军战法的降将施琅的加入,郑经腹背受敌,疲态尽显。
屋漏偏逢连夜雨。
郑经的心腹大将周全斌,竟在粮尽援绝的困境下,抵不住满清的利诱,步了施琅后尘,投降清朝。战场态势瞬间发生变化,金、厦门户大开,郑经损兵折将,被迫退守铜山。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