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感谢您帮我们讨回血汗钱。我们回广州准备新工作了,在这里感觉很安心!”

端午刚过,广州从化法院鳌头法庭法官薛志军便接到了老李的好消息。

而就在一个多月前,老李和17名工友还在为了被拖欠的劳务费而奔波。

讨要无门的劳务费

今年2月,在某工程公司的分包方杨某介绍下,老李等18名工人在此公司承包的从化区某项目从事劳务工作。

完工后,分包方杨某却不见踪影,18名工人劳务费8万多元迟迟未能到账,于是发起维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虑到该案涉及人数较多,且关系到农民工合法权益,鳌头镇立即启动“综治+法院”联动工作机制,由镇综治中心协调鳌头法庭、司法所人民调解员共同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承办法官薛志军和调解员一起,与双方当事人面对面沟通,一方面仔细梳理案情、了解实际情况;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双方调解,倾听双方调解诉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不是直接雇佣他们,没有义务付这笔钱。”作为用工单位的工程公司摆了摆手。

而老李等人找不到分包方杨某,两个多月没有拿到劳务费,对调解抱有不信任的情绪。

调解一度陷入僵局,“不行”“签了协议也没用”“没什么好谈的”成了双方说得最多的话。

“如果进入诉讼程序,整个流程下来耗时可能很长。如果想尽快让他们拿到钱,最好是通过调解。”面对企业的不理解、工人的不认同,法官和调解员沟通后认为——调解是化解这场纠纷的最佳途径。

“综治+法院”解“薪”结

薛志军迅速调整策略,采用背对背的方式开展新一轮的调解。“工人们在你们单位提供劳务工作,理应得到相应的报酬。你们现在还没有和分包方结算总款项,可以先把劳务费支付给工人,在和分包方结算的时候再扣除。而且,你们如果同意调解,还能避免文书、庭审上网给企业商誉带来负面影响,节省你们的诉讼成本。”在情、理、法结合的劝说下,工程公司同意调解。

另一边,薛志军也积极向工人们解释相关的法律法规,稳定他们的情绪:“你们放心,签了协议之后,由法院来进行司法确认,调解协议就有了法律效力。而且法院在镇综治中心设置了‘综治微法庭’,不用去到法院也可以确认,和判决书有同样的效力。这样一来,你们既能更快拿到劳务费,也不用担心企业跑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工程公司同意先行将劳务费发放给工人们,后续再另与杨某结算,双方在调解协议上签字,并在鳌头镇“综治微法庭”进行了司法确认,此时距离工人们来到法院维权仅仅过去了48小时。一个星期后,工程公司将劳务费打到了18名工人的账上,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项目已完工,劳务费也领取到手,工人们随后就陆续回了老家,但没过多久他们再次回到广州来工作,于是就有了开头的这通电话。

“经历了被欠薪,工人们还能再次选择回到广州来务工,这是对我们法院调解和综治工作的最大肯定。”薛志军欣慰地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以来,从化法院、从化区综治中心创新打造“综治+法院”联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法院的法律专业性与综治中心的资源整合优势,将涉劳动争议、婚姻家庭、民间借贷等“十类矛盾纠纷”导入综治中心平台,邀请相关部门、行业协会、调解组织共同在“综治微法庭”参与调解,近三年来成功化解诉前纠纷2162件,形成了高效互动、多维共治的解纷模式,促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实质化解。

来源:广州中院 从化法院

审核:黄慧辰

编校:余淑娴

采写:盛琳烁 刘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