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扎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我院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健康热门话题,特推出《逸仙科普》栏目。
近日,《中国家庭医生》专访我院风湿免疫科李谦华主治医师,带大家正确认识——痛风。
“痛风发作的时候,疼得睡不着觉,痛风这种病,按也没用,捶也没用,哭也没用,就是疼!”
“不能吃海鲜、火锅、喝酒,连吃豆制品都得算嘌呤含量,每次点外卖跟做高数题一样。”
在网络上,关于痛风的讨论常受大众关注,也有很多人对痛风充满疑惑:痛风是“吃错东西脚会痛一下”吗?是不是一次痛风等于终身痛风呢?

一次痛风
不等于终生痛风
李谦华医生介绍,痛风是长期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在关节里,但这些沉积的尿酸盐属于外来物,在一些诱发因素之下,人体会对其进行排斥、攻击。这个过程中,往往会让关节产生剧烈的炎症,疼痛便由此而来。这种状况并非无法可解。
如果关节里面的尿酸盐沉积不多,及时通过服药、调整饮食等,将尿酸降到360微摩尔/升以下,并维持下去,患者关节内的尿酸盐就会开始溶解。痛风发作会越来越少,关节沉积的尿酸盐全部融掉之后,痛风就不会再发作。
而那些痛风不断发作,甚至一次比一次重的人群,往往是没有重视处理高尿酸血症,关节中尿酸盐在日积月累中越来越多,痛风发作自然也越来越多,也越严重。严重者在体表和关节内长出痛风石,破坏骨质,影响关节功能。

全身长满痛风石
也有法可救
李谦华医生曾接诊过这样一位患者:全身关节都长满痛风石,手脚被痛风石鼓包“拉扯”得近乎畸形,只能坐在轮椅上,基本无法活动。饶是这么严重,他们也在一年半的时间里,通过使用降尿酸药物、尿酸氧化酶,配合微创清理痛风石,将这名患者体内80%~90%痛风石清除了。
“患者的手能够弯曲到一半多,可以很自由地蹲下、跑步等。”李谦华医生表示,从帖子里的描述来看,博主的老公的痛风,还远没有这么严重,不该因此就觉得其人生无望。不过,他也提醒,痛风石对骨质和肾功能的损伤难以逆转,因此还是要尽早治疗。
另外,很多人担忧痛风会遗传。但其实,绝大部分痛风都是遗传和饮食因素等共同引起的。日常避免长期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和高果糖饮料,避免过量饮酒,在很大程度上就能避免痛风的发生。
饮食无需太苛刻
做好三点即可
网帖提到痛风患者的饮食要格外注意,对此,李谦华医生表示高度赞同。一顿大餐后痛风就发作,是很多痛风患者的常态。这导致很多痛风患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平时这不敢吃、那不敢吃,让家里做饭的人很头痛。
“其实,只要吃得健康,无需那么讲究。”李谦华医生指出,单纯痛风的患者,一般只要做到下面这三点,问题就不大——
一是酒精、含糖饮料、火锅、老火汤尽量不吃;二是白肉适量吃,红肉少量吃;三是海鱼可以适量吃,虾蟹尽量不吃。

得过痛风,也不意味着就要跟大餐永别。如果尿酸控制得很平稳,痛风也不怎么发作,偶尔放开肚皮吃点火锅,小酌一杯,也是人之常情,不要暴饮暴食即可。
如果偶尔的一次“放纵”,诱发了痛风发作,家中备好止痛药,有发作先兆时吃点止痛药就行。
吃药不可怕
副作用可控
有的患者痛风越来越严重,是因为他们担心药物副作用,而抗拒吃药。
有人曾发帖,一开始吃苯溴马隆,结果肾结石,后来换非布司他,结果脂肪肝……这引起了不少痛风患者的恐慌。李谦华医生表示,确实有部分患者,使用别嘌醇和非布司他之后,转氨酶会升高;但这无需太担心,只要及时发现,换药加上护肝药,转氨酶很快就会恢复正常。
而苯溴马隆的降尿酸原理,是促进尿酸排泄。当尿液中的尿酸含量变高,长肾结石的风险确实会随之升高。“但只要配合小苏打等碱化尿液,将尿液酸碱度控制在6.5左右,再配合上多喝水,肾结石的发生率很低。”
李谦华医生指出,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不一样,不必因为看到一些个例,就对降尿酸药物产生恐惧和抗拒心理,长期痛风对身体的不利影响远超药物的副作用的风险。
“只要按医嘱吃药,规律复诊,副作用的发生率就很低,即便发生,及时处理也极少出现严重的副作用。”
专家简介

李谦华
风湿免疫科
主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专业特长:擅长治疗痛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等多种风湿免疫病。
社会任职: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风湿免疫专委会常委,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病学专业委员会血管炎学组青年委员,广东省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会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医师分会风湿病相关肺血管间质病专业组成员。
学术成就:研究方向为痛风的诊治与发病机制,主持一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多篇中英文论文,并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年会进行大会发言及壁报交流。
出诊安排:北院区(周一上午),南院区(周一下午)。
来源:《中国家庭医生》
责编:黄睿、房诗婷
初审:刘文琴
审核:欧阳霞、任毅
审核发布:杨建林

好看的话,不妨点击分享给好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