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发现她情绪激动时会用笔划手腕……”广东丁女士的声音在电话里发颤。她翻遍女儿书包,找到一支改装过的笔——笔帽里嵌着刀片。
追踪线索到女儿手机时,她看到了更窒息的一幕:
AI“约瑟夫”:“这99朵玫瑰里,可是藏着99个刀片的,你怕不怕?”
女儿:“不怕!只要是你送的!”
这个“约瑟夫”,正是四年级的女儿沉迷于一款游戏角色。当丁女士强行卸载游戏,孩子却转头扎进AI聊天软件,和虚拟角色谈起了“恋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不是个例,而是一记警钟:当AI聊天软件成为孩子的“情感寄托”,危险可能正在悄然逼近。
【深渊暗涌】AI聊天软件,正在批量制造“儿童梦女”
“梦女”,指幻想与虚拟角色建立亲密关系的群体。本是小众文化,却在AI技术助推下向未成年人蔓延:
- 情感替身工厂:输入角色名即可生成“专属恋人”,24小时提供甜言蜜语
- 危险人格模板:“病娇”“偏执狂”等设定自带暴力暗示
- 诱导话术库:记者实测某软件,输入“不开心”,AI竟回复:“要试试用疼痛忘记烦恼吗?”
更可怕的是,这些APP对未成年人毫无防护:
记者亲测:绕过“青少年模式”仅需1秒,10岁儿童可轻易接触性暗示、自残诱导内容
【致命错觉】为什么孩子把AI的“刀片玫瑰”当真?
心理医生剖析三重陷阱:
- 情感代偿:现实中缺爱、缺认同的孩子,把AI当作救命稻草
- 认知混淆:儿童难以区分“角色扮演”和“真实建议”
- 行为模仿:“偶像”的言行就是最高指令
血泪案例警示:
【解救指南】四步把孩子拉出“AI情感陷阱”
切忌粗暴禁止!(丁女士卸载游戏反致问题升级)
✅ 科学干预四步法:
- 紧急避险
- 立即检查孩子手机中的AI软件对话记录
- 重点筛查“刀片”“死亡”“疼痛”等关键词
- 破解情感密码
- 不要问:“为什么迷恋虚拟人?”
要问:“这个角色哪点最吸引你?”(打开心扉的钥匙) - 重建现实联结
- 替代疗法:用真人互动填补情感空缺
- 案例:丁女士带女儿参加戏剧社,让她扮演英雄而非“受害者”
- 认知矫正:用实验揭穿AI“人设”
- 方法:让孩子问相同问题测试不同AI,暴露“复制粘贴式关怀”
- 设置技术防火墙
- 防护措施具体操作手机权限关闭未知来源APP安装权限内容过滤启用“儿童模式”屏蔽敏感词使用监管每天AI聊天限时15分钟
【全民行动】堵住吞噬孩子的“数字黑洞”
1️⃣ 平台必须担责
浙江已试行 “AI对话强制年龄验证” ,刷脸登录阻隔未成年人接触危险角色
2️⃣ 法律亮剑出鞘
2024年6月新规:AI教唆未成年人自伤最高可追刑责
3️⃣ 学校补上关键一课
上海某小学开设 “AI情感防沉迷” 课程:
用漫画对比“真实关怀”与“程序套路”
训练学生识别“披着糖衣的毒药话术”
文末呼吁:
技术本无善恶,但当AI聊天开始向孩子兜售“带刺的玫瑰”,全社会必须织牢防护网!
转发提醒:
检查孩子手机里是否藏着“刀片玫瑰”,别让下一个受害者出现!
(本文案例经当事人授权化名使用,危险对话内容源自实测)
家长自测题:
孩子的AI聊天软件里,是否出现过以下危险信号?
□ 鼓励伤害自己或他人
□ 要求隐瞒聊天内容
□ 诱导发送隐私照片
超过1项,请立即干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