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泰国清迈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领奖台上,两个中国少年并肩站在一起——16岁的韦东奕和牟晓生,手握金牌、满分夺冠,被国内媒体称为“双子星”。

17年后,他们走向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

韦东奕扎根北大,月生活费不足300元,日常是馒头配矿泉水,满脑子只有数学难题;

牟晓生远赴耶鲁、哈佛,跨界经济学,如今在普林斯顿当副教授,西装革履、国际舞台从容穿梭。

一个像苦行僧,一个像学术新贵。

这对“中国奥数双子星”谁更成功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岔路口的选择:留下与远行,都是“离经叛道”

2009年,手握北大保送资格的牟晓生,做了一件让所有人瞠目的事:放弃北大,直奔耶鲁

他并非冲动,而是早被麻省理工、斯坦福等4所名校全奖争抢,最终选了耶鲁数学系。

父亲的支持很直白:“孩子喜欢什么,就让他去闯”。

而韦东奕呢?

他眼里只有北大数学系。

高中班主任张永华回忆:“他解题时,会突然冲上讲台写思路,比老师的方法更妙”。

这份纯粹,让他选择留下——从本科到博士再到北大教授,17年没挪过窝。

天才的叛逆从不是对抗世界,而是忠于自己。

牟晓生要的是“更广阔的舞台”,韦东奕要的是“更安静的角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生活的反差:清贫与自由,冷暖自知

韦东奕的“苦”:

他月花300元,矿泉水瓶反复用,破旧书包里塞满草稿纸。

北大声明里写:“他为人纯真,请社会少些打扰”。

可网友偏把他捧成“爱国神像”——只因他留守国内,便被赋予“钱学森式”的使命。

牟晓生的“甜”:

在耶鲁读数学和经济,哈佛攻博,普林斯顿任教。

打羽毛球、玩摄影、去非洲支教,甚至上过《天天向上》。

父亲笑称:“他小时候学东西,不喜欢就换”。

一个活成符号,一个活成个体。

韦东奕的“光环”是别人扣的,牟晓生的“自由”是自己挣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成功的定义:家国大义与个人价值,并不对立

有人替韦东奕惋惜:“留国内多亏啊!看看牟晓生,国际顶刊、斯隆奖拿到手软”。

翻开他们的履历:

韦东奕在三维流体方程上取得突破,论文登顶《数学年刊》——这是数学界公认的“顶刊天花板”;

牟晓生从数学转战经济学,用博弈论研究市场机制,在哥大、普林斯顿开辟新领域。

再看他们的社会贡献:

韦东奕的流体力学研究,为国产大飞机C919的气动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牟晓生为非洲贫困学生建厕所、做公益,用经济学改善弱势群体生存。

作为个体,他们俩谁更成功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成功是“自洽”,不是“人设”

所谓的成功,从来都不是只有一种样子,韦东奕不需要豪宅名车,一道数学题解出,快乐胜过满汉全席是成功,牟晓生跨界闯荡、看遍世界,在多元体验中找人生坐标也是成功。

韦东奕的伯父说:“他接家人电话秒接,其他一律不理”——他的世界里,数学之外皆是噪声;

牟晓生给母校的寄语是:“兴趣是唯一的灯塔”——他的人生信条,是享受探索的酣畅。

所谓的成功,从来都是“自洽”,而不是“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尾:馒头与面包,都能喂饱灵魂

韦东奕和牟晓生,像同一棵树上分出的两条枝杈:

一条向下扎根,在故土石缝里长成青松;

一条向上舒展,借异国阳光开出繁花。

成功从来不是单选题。

韦东奕的馒头和牟晓生的咖啡,喝到嘴里是苦是甜,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这点,他们都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