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张治中去世那年,国务院吵了一整夜,谁也没想到,最后是周恩来一句话定了调。
那天夜里,管理局和统战部为了到底该不该给张治中办个像样的告别仪式,僵持到天快亮。
一个坚持要办,说他是老朋友,是对新中国有功的人;另一个死咬着一句“现在形势特殊”,连句人情话都没有。
吵得人脑仁疼,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只能去找总理。
电话那头,周恩来没多说,干脆利落:“仪式要办,我亲自去。”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说到底,张治中不是一般人。
他不是共产党,但从头到尾一直站在合作的那一边。
早年在黄埔军校,周恩来是政治部主任,他是教育长,和蒋介石一起共事的人。
他跟周恩来走得近,后来还想入党,结果周恩来没答应,说规矩不能破,说国共有协议,高级干部不能互相吸收。
他听完没多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说那就等以后有机会再说。
张治中不是那种嘴上说着合作,背后算计的主。
他不和稀泥,真心实意要两边合作。

北伐那会儿,他特意去找蒋介石,说政治部主任这个位子得给周恩来。
蒋介石说早定了是邓演达的,张治中就不依,说邓能打仗,但这活儿只能周恩来来干。
蒋介石没改主意,张治中也没再多说。
后来想起这事,他说过一句话:“北伐军里没有周恩来,是个损失。”
他做事讲情义,不光嘴上说得好听。
抗战时候,他顶着压力跟蒋介石说,希望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让人家公开活动。
蒋介石听完就一句话:“合作是被逼的,这话你以后少说。”张治中不再多言,但心里明白,真合作得有诚意,不是摆姿态。
说到重庆谈判那年,张治中做的事就没人能挑出毛病。
他亲自飞到延安,把毛主席和周恩来接到重庆,一路安排得明明白白。
毛主席原本要住在红岩办事处,他拦下了,说那地方偏,在城郊,主席每天见人不方便,直接把自家房子腾出来给住了。
他和家人先搬走,连警卫都安排好,是他老家带来的人,全是自己信得过的。
他还说,安全问题不用担心,他亲自看着。
周恩来劝他别太麻烦,他摆手说没事。
警卫这事最后还是听了周恩来的,换成警备司令部的兵,他那帮人换上便衣做内部保卫。
张治中不争,他只管把人安顿好。
后来谈了四十多天,《双十协定》签了。
毛主席要回延安,周恩来找他送人,他一句话:“是我接来的,当然我送回去。”干脆利落,没半点推脱。
国共和谈破裂那阵子,张治中是代表团首席。
别人都留下不走了,他坚持要回南京,说要复命。
他说得明白,如果不回去,外界就说他投了共,名声毁了,家人跟着受罪。
周恩来劝了好几回,他都不动摇。
周恩来最后干脆安排地下党把他家人接到上海,安顿好。
张治中在机场看到妻儿,眼圈都红了,跟周恩来说:“真是想得太周到了。”然后话锋一转:“我留下。”
之后他留在了新中国,干得也不轻松。
去了新疆,跟彭德怀一起忙着改组新疆省政府,接着又跑陕甘宁青新几个省,干得踏实。
那时候他腿病犯得厉害,周恩来每次出国只要有办法捎药回来,必然让邓颖超亲自送去。
谁都看得出来,这不是普通的朋友关系,是过命的交情。
文革开始后,张治中的处境也不算太好,周恩来多次出面保他,说他是党的朋友,是谈判时把主席亲自接送上下的人。
张治中病重那会儿,周恩来还坚持派人去看望,直到最后。
1969年春天,他病情恶化,临终前留了一句话,说他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度过晚年,没什么遗憾。
他走后,管理局很快开始安排后事,结果统战部那边卡住了,说现在气氛特殊,不适合办仪式。
两边扯了整整一夜,谁也说不动谁。
最后周恩来一句话拍板:“仪式必须办,我要亲自去。”还补了一句:“张治中的朋友们,不论党内党外,都邀请,大家一起送送他。”
告别那天,周恩来亲自去了八宝山,仪式办得很正式。
张治中的家人也都到场了。
那之后,就算总理自己身体不好,也没忘了张家人,派秘书去看望,送药送人情,一点都不马虎。
张治中这人,从头到尾没变过。
他没入党,但实打实给国家出了力。
他不争名,不抢位子,走得正,站得稳。
人这一辈子,能做到这一步,不管在哪边,都是条汉子。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
《张治中回忆录》,中华书局
《重庆谈判实录》,人民出版社
《共和国人物志·张治中》,中国青年出版社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