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今湖南湘潭市韶山市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集政治家、哲学家、诗人、书法家于一身。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0年在北京结识陈独秀,使他确立了马列主义的基本价值观。蒋介石“清党”后,毛泽东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1930年1月5日,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主张。1935年遵义会议之后确立了他在中国共产党内的领导地位。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确立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体制,对外政策中提出“三个世界”理论,主张同美国缓和。1972年在北京会见了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了《中美上海公报》,为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政策奠定了基础。1998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著有《毛泽东文集》。尼克松评价毛泽东说:“有一种谈吐随便而又深奥的风度,这给人留下了一个印象:他是一个运筹帷幄的人。”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时,远在美国的胡适给毛泽东发了一份电报,大意是说:日本既已投降,共产党就再没有正当的理由来继续保持一支庞大的私人军队,共产党现在更应该学英国工党的好榜样。这个劳工党没有一兵一卒,但在最后一次的选举中,却得到了压倒性优势的胜利。
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闭幕词中提出一个著名的口号:“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1945年,毛泽东在接受路透社记者采访时,激情洋溢地描述了光明的新中国:“我们建立的将是这样一个自由民主的中国:它的各级政府直至中央政府都由普遍平等无记名的选举产生,并向选举它们的人民负责。它将现实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第一,言论的自由;第二,信仰的自由;第三,不虞匮乏的自由;第四,免于恐惧的自由)。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发表了他那著名的“以德报怨”的对日本敌人演讲:“我们武装之下所获得的和平,并不一定是永久和平的完全实现,一直要作到我们的敌人在理性的战场上为我们所征服,使他们能彻底忏悔,都成为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分子,像我们一样之后,才算达到了我们全体人类企求和平及此次世界大战最后的目的。“如果以暴行答复敌人从前的暴行,以奴辱来答复他们从前错误的优越感,则冤冤相报,永无终止决不是我们仁义之师的目的。”
1945年8月20日,蒋介石给毛泽东发电,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电文中说:“大战方告终结,内战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有赖于先生惠然一行,共定大计,则受益拜会,岂仅个人而已哉!”两天后,毛泽东回电:“为团结大计,特派周恩来同志前来晋谒。”转天,蒋介石再去电邀毛泽东:“承派周恩来先生来谕洽商,至为欣慰。唯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则重要问题,方得迅速解决。国家前途实利赖之。兹特备飞机迎近,特再电驰速驾。”这时斯大林也来电,主张毛泽东应赴重庆谈判。在此情况下,毛泽东再不去重庆就十分被动,于是给美国总统特使兼驻华大使赫尔利去电,要求美国在谈判期间保证他的人身安全。8月27日赫尔利亲赴延安,接毛泽东和周恩来到重庆。

蒋介石曾对秘书陈布雷说:“毛泽东此人不可轻视。他嗜烟如命,手执一缕,绵绵不断。但他知道我不吸烟后,在同我谈话期间,竟绝不抽一支。对他的决心和精神,不可小视。”
毛泽东在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期间,曾两次约见大公报的王芸生,单独交谈甚久。后来大公报馆回请毛泽东,宴会后,毛当场为《大公报》题词:为人民服务。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