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较2024年增加43万人,就业压力持续攀升。教育部近期启动的“百日冲刺”行动,通过政策宣传、岗位拓展、精准帮扶等举措,力图在毕业季关键期促进就业。然而,面对结构性矛盾、行业需求变化及长期就业市场调整,仅靠短期冲刺难以根本解决问题。如何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已成为政策制定者、高校和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呈现供需总量平衡但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特点。传统行业如互联网、房地产招聘需求收缩,而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岗位需求增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毛宇飞指出,行业性、区域性及职业层面的匹配失衡是主要挑战。为此,教育部联合地方政府推出“百县对百校促就业行动”,挖掘县域经济潜力,如宁波180余家企业提供7000余岗位,精准对接全国105所高校。同时,各地加快政策性岗位招录,确保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招聘在8月底前完成,并扩大“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规模。
技能适配性不足是阻碍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另一关键因素。教育部实施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推动全国高校开设1000个微专业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重点培养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新兴领域技能。部分高校已引入AI面试模拟、智能简历优化等工具,如东北林业大学设立“简历午间门诊”,提升求职精准度。此外,“宏志助航计划”针对困难毕业生提供“一对一”帮扶,确保就业服务覆盖弱势群体。

长远来看,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需多方协同。高校需将职业规划教育前置,帮助学生尽早了解行业趋势,如部分院校在大二阶段即开展职业导向课程。企业则可通过“订单班”“冠名班”深化产教融合,如广德市与职业院校合作培养“毕业即上岗”的技能人才。政策层面,各地陆续推出扩岗补贴、社保减免等激励措施,如浙江对养老服务、现代农业等领域就业者提供3年岗位补贴,北京昌平区对规模招聘企业发放最高4000元/人补贴。
就业不仅是经济问题,更关乎社会稳定与人才战略。从“百日冲刺”到长效机制,需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基层就业空间,方能实现高校毕业生从“有业可就”到“有业可择”的跨越。未来,政策精准度、校企联动深度及毕业生职业观念转变,将成为影响就业市场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