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票房分账的套路吧。

国内电影票房分账是个老生常谈的规矩,100块钱的票房,先得剔除5%的电影专项基金和3.3%的营业税,合计8.3块钱直接没了,剩下91.7块才是能分的大饼。

这91.7块里,影院和院线通常拿大头,差不多52%到57%,也就是48到52块左右,具体看影院跟片方的谈判力。

剩下的39%到43%才归片方,也就是33到39块。

光线传媒说的33块,基本就是按最低的39%分账比例来的,算是行业下限了。

这33块少不少?从片方的角度看,确实有点心酸。

为啥?拍电影是个高风险高投入的买卖。

《哪吒2》这种大制作,成本至少2亿起,算上宣发、时间成本、人员工资,实际成本可能更高。

光线传媒公告说,票房48.4亿时,他们收入9.5到10.1亿,分账比例大概20%,剩下的归导演饺子和他的公司。

100亿票房,片方总共拿36亿,光线和饺子五五开,各18亿左右。

听起来不少,但别忘了,片方得cover前期投资、宣发费用、团队分成,还要面对票房扑街的风险。

2019年的《哪吒1》50亿票房,光线赚了11亿多,占当年营收四成,够夸张吧?

但2021年光线亏了3.12亿,2022年亏了7亿,说明啥?没爆款的时候,片方日子不好过。

再说影院那边。影院拿50多块,听着挺美,但影院也有自己的苦。

租金、水电、人工、设备折旧,成本不低。

有的影院租金占票房收入10%到15%,高的时候甚至20%以上。

哪吒2》火爆,影院确实赚了,但2024年全国票房才425亿,同比跌了22.7%,不少影院濒临倒闭。

《哪吒2》让一些小城市的影院回血,但平时没大片的时候,影院靠卖爆米花都难撑下去。

所以,影院拿大头,也是因为他们承担了票房低谷期的风险。

那光线为啥喊“不合理”?

可能是觉得33块的分账比例压得太低,片方作为内容创作者,投入心血最多,风险也最大,却拿不到票房的大头,心理不平衡。

尤其是《哪吒2》这种现象级IP,票房破120亿,全球影史前十,带动光线市值从280亿飙到1000亿,影响力拉满,但片方分账比例却没跟上这波红利。

再加上衍生品、海外发行等收入还没结算,片方可能觉得,自己的“IP价值”没在票房分成里完全体现出来。

啥样的分成才算合理?

这个真不好一刀切。片方肯定希望拿更多,50%甚至60%可能才觉得对得起自己的心血。

像好莱坞,有些大片片方能谈55%到60%的分账比例,但国内院线市场集中度高,影院议价能力强,片方想多拿点,难度不小。

影院这边也得活,特别是一些中小影院,靠春节档这种大片回血,没了大头分成,可能连房租都交不起。

所以,合理分账可能得看片子和市场情况。

像《哪吒2》这种超级IP,片方拿45%到50%不过分,毕竟内容为王,观众是冲着哪吒去的,不是冲影院的爆米花。

但影院也得保证基本生存,45%到50%给影院院线,剩下的5%到10%给税收,可能是比较平衡的点。

不过,国内分账模式已经固化多年,改起来不容易。

光线喊“不合理”,可能也是想借《哪吒2》的热度,给片方争取点话语权。

毕竟,动画电影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像《哪吒2》耗时5年半,4000多人参与,1900多个特效镜头,没点高回报,谁还敢砸钱搞大制作?

未来如果能出个动态分账机制,比如票房越高,片方分成比例越高,或者IP衍生品收入也纳入分成考量,可能更能激励创作。

总的来说,33块确实不算多,片方喊冤有道理,但影院也有自己的难处。

合理的分成,可能是片方和影院各退一步,45%到50%对半开,既让片方有动力搞好内容,也让影院能活下去,继续放好电影。

光线这次借《哪吒2》喊话,估计是想给行业敲个警钟,未来分账规则能不能改,还得看市场和政策怎么博弈。

你觉得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