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李嘉诚的港口买卖,这回真的要黄了,昨晚传来消息,中远海运突然入局。
美国防长赫格塞斯竟然直接撂狠话了——"我们的军队已经做好准备,随时能拿下巴拿马运河。"
中资这时候掺和进来图啥?美国人急眼了要动武?这盘228亿的大棋,到底谁说了算?


作者-k
美国急了,直接亮刀子
赫格塞思那句话可不是说着玩的,人家是美国国防部长,说话那是一言九鼎。更让人后背发凉的是,他说这话的时候,脸上还带着那种胸有成竹的笑容,仿佛巴拿马运河已经是他们家后院的游泳池了。
这事儿的背景得说说清楚。李嘉诚的长和集团,手里握着巴拿马运河两端的两个关键港口——克里斯托瓦尔港和巴尔博亚港。这俩港口就像运河的两扇大门,谁控制了它们,谁就能决定全球6%的海运贸易往哪儿走。

从今年3月份开始,他们就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围着李嘉诚的港口买卖打转。贝莱德集团——这个管理着10万亿美元的金融巨鳄,主动找上门来,开价228亿美元,要把李嘉诚手里的43个港口全部吃下。
可问题是,这哪是简单的生意买卖?

美国在巴拿马周边可是实打实地部署了7个军事基地,南方司令部的大兵们,天天在那儿操练,搞得周边国家都心惊胆战。更让人觉得不寒而栗的是,美国国会那帮鹰派议员,最近开会的时候还在讨论"要不要像1989年那样再来一次"。
这次赫格塞思的表态,说白了就是赤裸裸的威胁:"你们要是不配合,我们有的是办法。"这种做派,跟当年的强盗有啥区别?只不过现在穿上了西装,说话文明了一点而已。

有意思的是,美国还在巴拿马搞了个"小动作"。他们出资800万美元,说是要帮巴拿马更新通信设备,实际上呢?就是要把华为的设备全部拆掉,换成他们的。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手段,看着温和,实际上比明刀明枪还要狠毒。
中资来了,局面全变了
就在美国人以为胜券在握的时候,中远海运集团突然冒出来了。这家中国航运巨头,原本只是在一旁看热闹,谁知道现在成了这场大戏的主角。

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上个月的瑞士。
中美两国的谈判代表在日内瓦碰了个头,表面上是谈贸易问题,实际上巴拿马港口的事儿也摆上了桌面。会谈的具体内容咱不知道,但会后发生的事情很有意思——贝莱德的人主动找上了中远海运。
"要不咱们一起玩?"贝莱德的提议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这个一向高傲的美国资本巨头,竟然主动邀请中国公司入伙,为啥?因为他们发现,没有中国点头,这笔买卖根本做不成。中国市场监管总局已经放出话来,要对这笔交易进行"全面的反垄断审查"。
中远海运的加入,一下子改变了整个局面。
原本这是一场美国资本对李嘉诚的"围猎",现在变成了一场多方博弈的复杂棋局。中国每年有6000亿美元的贸易要经过巴拿马运河,21%的远洋货运都得走这条路。要是运河落到美国人手里,那不就等于把自己的经济命脉交给别人了吗?

更妙的是,中资的介入让各方都有了台阶下。
美国人可以说:"看,我们还是拿下了这笔交易。"中国人可以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李嘉诚呢?总算能把这个烫手山芋脱手了。至于巴拿马,有了中国这个制衡力量,也不用担心被美国一家独大。

有人说这是中国的"太极推手",我看挺贴切的。
不动声色之间,就把一个看似必输的局面,变成了多赢的结果。这种智慧,比那些动不动就威胁动武的做法,高明了不知道多少倍。
当然了,事情还没完全尘埃落定。

贝莱德重新组建的财团里,除了中远海运,还拉上了意大利的TiL财团和新加坡的主权基金GIC。表面上看是TiL主导,实际上贝莱德和GIC加起来还是占了40%以上的股份。这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把戏,中国监管部门看得一清二楚。
谁都想分一杯羹
运河是他们的命根子,每年光是"过路费"就能收几十亿美元。要是让美国人控制了港口,那不就等于把收银台的钥匙交给别人了吗?所以,巴拿马运河管理局局长巴斯克斯站出来了。
这位局长说话那是一点都不客气。

"这笔交易会导致港口所有权过度集中!"巴斯克斯在记者会上拍着桌子说,"这会破坏我们港口市场的公平竞争,违背运河永久中立的原则!"
话说得很重,意思也很明白:美国想独霸运河?门都没有!

巴斯克斯还特意提到了一个细节:美国一直想让他们的政府船只"免费通航"。这要求听着不大,可仔细想想,今天免费通航,明天是不是就要优先通航了?后天是不是就要控制通航了?这种"温水煮青蛙"的套路,巴拿马人看得透透的。
咱们中国外交部的反应也很有意思。

发言人林剑的表态看似客气,实则锋芒毕露:"中方一贯坚决反对经济胁迫、霸道霸凌。"虽然没有点名道姓,但谁都知道说的是谁。更重要的是,林剑明确表示支持巴拿马维护自己的主权,这等于给巴拿马吃了一颗定心丸。
要知道,巴拿马运河每年承载着全球6%的海运贸易量。

这看着不多,可你想想,全球贸易总额那是几十万亿美元,6%就是好几万亿。谁控制了运河,谁就能在全球贸易中占据主动。这也难怪各方都想在这件事上插一脚。
更有意思的是,巴拿马还有后手。
据说他们正在计划重启太平洋一侧科罗萨尔港的建设。这个新港口一旦建成,预计能分流现有港口20%的货运量。这一招够狠的,相当于告诉所有人:"你们要是逼急了我,我就另起炉灶!"

就连一向低调的新加坡和意大利也掺和进来了。
新加坡的GIC是全球知名的主权基金,管理着上千亿美元。意大利的MSC更是全球最大的航运公司之一。这些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势力,现在都围着巴拿马运河打转,像极了一群闻到肉香的狼。
李嘉诚这次真栽了
想当年,李嘉诚在商界那是呼风唤雨的人物。从塑料花起家,一路做到华人首富,靠的就是精准的商业眼光。可这一次,他似乎看走眼了。

228亿美元的交易,本来应该是他商业帝国的又一次胜利。
可现在呢?交易陷入僵局,各方势力都在角力,他反倒成了最被动的那个。有香港媒体爆料,李嘉诚最近的心情很不好,连最爱的高尔夫球都不打了。
这事儿对李嘉诚的打击是全方位的。

首先是钱的问题。长和集团在这些港口上投入了巨额资金,本指望通过出售来回笼资金,优化资产结构。现在交易受阻,资金链一下子就紧张起来了。要知道,李嘉诚虽然有钱,但大部分都是不动产,真正能动用的现金并不多。
其次是面子问题。

李嘉诚纵横商界几十年,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可这次却在一笔看似简单的交易上栽了跟头。全球的投资者都在看着,不少人开始质疑:"李超人是不是老了?"这种质疑对一个90多岁还在掌控商业帝国的老人来说,比损失金钱更让人难受。
最要命的是,这事儿让李嘉诚的"政治智慧"受到了质疑。

过去,李嘉诚最擅长的就是在各种势力之间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可这次,他似乎没有充分考虑到中美博弈的复杂性,贸然把如此重要的战略资产卖给美国人,结果引火烧身。
有内地网友毫不客气地说:"吃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红利,转身就想跑,现在知道疼了吧?"这话虽然尖锐,但也反映了一部分人的真实想法。
不过,商场如战场,胜败乃兵家常事。

李嘉诚毕竟是李嘉诚,即便这次栽了跟头,他的商业帝国也不会就此崩塌。只是这个教训足够深刻:在这个地缘政治日益复杂的时代,纯粹的"商业逻辑"已经行不通了。
更深层的启示是,这个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过去,美国说了算的时代正在远去。像巴拿马这样的小国,现在也敢对美国说"不"。中国的崛起,给了这些国家更多的选择和底气。这种变化,可能是李嘉诚这一代商人始料未及的。
"资本无国界,但商人要有祖国。"这句话,在这个事件中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
结语
说实话,这事儿挺讽刺的。李嘉诚做了一辈子生意,最后栽在了"只谈生意不谈政治"上。现在这个世界,哪有什么纯粹的买卖?

话说回来,中资进来或许是最好的结果——大家都有台阶下,生意能做成,面子也保住了。就是不知道老李心里啥滋味。
我倒是好奇,要是你是李嘉诚,现在会怎么办?硬着头皮继续谈,还是另寻出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