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国免签“朋友圈”再扩容
6月12日,国家移民管理局的一纸公告,让中国240小时过境免签国家增至55国,印尼成为最新加入者。而仅仅11天前,巴西、阿根廷等五个拉美国家刚刚被纳入单方面免签名单。这一串跳动的数字——55国过境免签、43国单方面免签、157个互免签证协定——如同中国开放大门上的密码锁,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解锁。

02 多年布局成果尽显
中国并非投其所好才决定相关面前政策,而是一种远大而伟大的布局。
在我看来,这是有利于世界各国全方位发展和提升的有利政策:
- 开放决心
中国的免签政策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回溯2013年,仅有37个国家享受互免签证;到2023年,这一数字突破100;而如今,157个国家的公民可以轻装来华。这种“加速度”背后,是中国从“选择性开放”到“制度性开放”的质变。正如2024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免签入境人数同比激增78.6%,政策红利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人流。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印尼的加入,使东南亚地区的过境免签国家形成闭环,与“一带一路”倡议形成战略呼应。

- 经济引擎
免签政策从来不是“赔本赚吆喝”。以印尼为例,2024年中印尼贸易额达1351亿美元,中国连续12年稳居印尼最大贸易伙伴。免签政策实施后,雅万高铁预计年客流量将突破1000万人次,直接带动沿线商业体销售额增长30%。而在拉美,2024年中拉贸易额达5184.7亿美元,中国对拉美直接投资流量147.1亿美元。免签政策如同润滑剂,让跨境商务往来更顺畅。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外国人入境818.6万人次,其中免签入境占比近60%,这些“行走的钱包”正在为中国经济注入活水。
- 支付革命
当印尼游客在西安老米家泡馍店扫码支付时,当巴西商人在上海陆家嘴用Pix完成跨境结算时,中国的支付革命正在重塑全球消费场景。印尼CIMB Niaga银行与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合作,让巴厘岛的商户实现“一码通”;银联在拉美的二维码互联互通,使阿根廷60万家商户接入中国支付网络。更值得关注的是,拉美数字支付渗透率已达44%,现金交易占比降至36%,这种支付习惯的转变,让中国的移动支付技术找到了新蓝海。
- 旅游重构
免签政策正在改写中国旅游的打开方式。在张家界黄龙洞,印尼游客包粽子、学扎染,将“到此一游”变成“深度体验”;在西安,意大利游客骑行城墙、参与水拓画制作,让历史遗迹活了起来。数据显示,2024年入境游客总消费达924亿美元,同比增长77.8%,其中文化体验类消费占比超40%。更令人振奋的是,近四分之一的入境游客选择二次来华,从“头回客”到“回头客”的转变,印证了中国旅游的持久魅力。

- 文化破圈
当墨西哥游客在陕西体验书法时,当俄罗斯姑娘在河南嵩山练习少林功夫时,文化传播正在发生化学反应。2024年,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显示,超六成外国游客将文化体验作为来华主要目的。在贵州,越南游客参与花灯制作;在浙江,津巴布韦青年分享缙云烧饼,这些微观场景正在编织成文化交流的巨幅画卷。更值得关注的是,海外博主关于中国的旅游视频在YouTube上动辄百万播放量,“Living in the future”成为高频词,这种民间传播的力量,比任何官方宣传都更具穿透力。
03 结语
开放的中国没有休止符** 从1978年的“护照签证时代”到2025年的“免签朋友圈”,中国用47年时间完成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蜕变。这一系列政策调整的背后,是对全球化趋势的深刻洞察,是对自身发展道路的坚定自信。正如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所言:“中国的开放举措,正在温暖世界旅游业的寒冬”。当印尼游客带着粽子香回国,当拉美商人带着合作意向返程,这些流动的故事,正在书写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新篇章。开放的中国,永远在路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