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而

最近看到一段话,特别有感触:

如果你赚了很多钱,没时间管孩子,长大以后ta就会说:我要的不是钱,我要的是爱!

如果你省吃俭用把孩子养大了,长大以后ta就会说:我要把我自己重新养一遍!

如果你用很多的钱和很多的爱把孩子养大了,长大以后ta就会说:我这一辈子啊都是被父母控制的!

如果你纠正ta的坏习惯,长大以后ta就会说:我的父母是我一辈子的阴影!

如果你不管ta的坏习惯,长大以后ta就会说:我们家好像什么都没教我!

如果你管ta的学习管得多,长大以后ta就会说:我爸妈只在乎我的学习!

如果你不管ta的学习呢,长大以后ta就会说:如果你们当初管管我,至少我现在有个好工作!

看完这些,是不是觉得当父母太难了?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怎么选都好像会错。那问题到底出在哪儿?父母和孩子到底该怎么相处?

为什么孩子总是不满意?

其实,这些抱怨的背后,反映的不是父母做错了什么,而是孩子的需求在变化。小时候,孩子需要的是安全感、陪伴和引导;长大后,他们需要的是独立、尊重和自我实现。

很多父母的教育方式是静态的——小时候怎么管,长大后还是怎么管。比如:小时候怕孩子学坏,拼命纠正,长大了还习惯性干涉,孩子就觉得被控制。小时候怕孩子学习差,天天盯着,长大了还只问成绩,孩子就觉得父母只关心分数。孩子在不同阶段的需求不同,但父母的教育方式没跟上,矛盾就来了。

父母的困境:到底该管还是不该管?

管多了,孩子嫌束缚;管少了,孩子嫌缺爱。问题的关键不是“管不管”,而是怎么管。

管“事”不如管“心”

很多父母喜欢直接给答案:“你该这么做!”“那样不对!”但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指令,而是被理解。比如:孩子成绩差,骂ta“不用功”不如问ta“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孩子叛逆,说ta“不听话”不如想想ta是不是在争取自主权?

管“结果”不如管“过程”

很多父母只关注结果:“考了多少分?”“找到好工作没?”但孩子更希望父母关心他们的努力和成长。比如:孩子考试失利,与其批评,不如说“我知道你尽力了,下次我们再想想办法。”孩子选专业,与其强行安排,不如帮ta分析利弊,让ta自己决定。

管“小时候”也要学会放“长大后”

孩子越小,父母越要引导;孩子越大,父母越要放手。比如:小学阶段:帮助建立习惯,但不过度控制。中学阶段:给建议,但尊重孩子的选择。成年后:做顾问,而不是指挥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可以参考的解决方案:做“60分父母”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足够好的母亲”(GoodEnoughMother),意思是父母不用完美,只要“够好”就行。延伸到亲子关系,可以理解为:

60分的爱

不必牺牲一切去满足孩子,也不必完全放任。比如:赚钱和陪孩子冲突时,不必极端选一边,而是尽量平衡。给孩子物质条件时,也别忘了情感交流。

60分的管教

不必事事纠正,但关键原则要守住。比如:小毛病(比如不爱收拾)可以适当包容,但触及底线(比如撒谎、伤害他人)必须管。学习上,不过度施压,但让孩子明白“努力是必要的”。

60分的期待

接受孩子是普通人,也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父母。比如:孩子没出息?只要ta能独立生活,就不是失败。自己当年教育方式有问题?现在调整也不晚。

亲子关系没有标准答案,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从来不是“怎么做才对”,而是“怎么调整才合适”。孩子的抱怨,未必是父母的错,而是成长必经的阶段。

最好的相处方式大概是:小时候给足安全感,长大后给足尊重。该管的时候不缺席,该放的时候不纠缠。接受彼此的不完美,但始终愿意沟通和调整。

父母不必苛求自己完美,孩子也不必苛责父母。毕竟,亲子关系不是考试,没有满分答案,只有不断磨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