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 声明:本文根据真实社会事件改编,人物姓名均为化名,部分情节有艺术加工。
"罚款一万!"城管队长王强举着罚单大声宣布。
围观群众等着看老李哭诉求情。
"不对,应该按最高标准,一万块。"老李平静地说。
"什么?"王强愣住了。
老李从破帆布包掏出厚厚现金,一张张递给他,收拾摊子转身就走。
全场死寂。

01
春城的三月,商业街上人流如织。
上午十点,正是生意最好的时候。
城管执法车缓缓驶过青石路面,引擎声在喧闹的街市中显得格外刺耳。
王强透过车窗扫视着街道两侧,这是他当城管队长第三个年头,对这条街的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
"队长,前面有情况。"副队长小张指着不远处,"老地方又有人占道了。"
王强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在银泰商场门前的人行道上,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正蹲在一张小马扎上,面前摆着一个简陋的小摊。
摊子不大,就是一块蓝色塑料布,上面零散地放着一些日用品:牙膏、香皂、毛巾,还有几包方便面。
"又是这个老头。"王强皱了皱眉头。
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次在同一个地方发现这个摊位了。
前两次都是口头警告,看在老人年纪大的份上,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了。
执法车停在路边,王强带着三个队员下车。
围观的路人自觉地让出一条通道,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城管来了,肯定有好戏看。
"老师傅,您这是..."王强走到摊前,语气尽量平和。
老李抬起头看了王强一眼,继续低头整理着摊上的货物。
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脸上满是岁月的痕迹,但眼神很清澈,不躲不闪。
"我知道你们要说什么。"老李的声音很平静,"占道经营,没有工商执照,是不是?"
王强愣了一下。
一般遇到执法,小贩们要么装傻,要么就是各种理由搪塞,像老李这样直接承认违法事实的,他还是头一次遇到。
"那您也知道这是不对的,为什么还要..."
"生活所迫。"老李简单地回答了四个字。
围观的人群开始议论起来。
"这老头看着怪可怜的。"
"谁容易啊,这么大年纪还出来摆摊。"
"城管也不容易,人家也是执行公务。"
王强感受到了周围人群的压力。
作为执法者,他见过太多这样的情况。
每一次执法,都像是在人情和法理之间走钢丝。
但规矩就是规矩,不能因为同情就破例。
"老师傅,您这种情况,按照《城市管理执法条例》,属于无照经营且占用公共道路,需要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
王强掏出执法记录仪,"现在开始执法程序,请您配合。"
老李点了点头,站起身来。"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我配合。"
这种异常的配合让王强有些意外。
在他的执法经历中,很少有人会如此平静地面对处罚。
大多数人要么情绪激动,要么千方百计找借口,老李的反应实在太不寻常了。
"您摊上这些货物价值多少?"小张拿着笔记本问道。
"大概两百多块钱吧。"老李如实回答。
"占道时间多长了?"
"两个多小时。"
按照标准程序,王强开始拍照取证,记录现场情况。
老李全程配合,甚至主动帮忙移动货物方便拍照。
这种配合程度让所有执法队员都感到意外。
围观的人群越来越多,大家都被这个奇怪的执法现场吸引了。
通常这种时候,现场都会很混乱,但今天格外安静,只能听到相机快门的声音和偶尔的窃窃私语。

02
执法程序进行得异常顺利。
老李不仅没有任何抵触情绪,甚至还主动协助城管队员完成各项记录工作。
"老师傅,您真的很配合啊。"小张忍不住说道,"像您这样的,我们还是第一次遇到。"
老李淡淡一笑:"规矩就是规矩,我违法了,接受处罚是应该的。"
王强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从业这些年,他见过太多因为执法引发的冲突。
有人谩骂,有人哭诉,还有人试图用各种关系来逃避处罚。
像老李这样坦然接受的,确实少见。
但是职责在身,程序还得继续。
"根据《城市管理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无证照经营且占用公共道路的,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王强翻着执法手册,"考虑到您是初犯,而且配合执法,我们按照最低标准执行,罚款五千元。"
围观群众听到这个数字,顿时哗然。
"五千块?这也太多了吧?"
"老头摆个摊能赚几个钱,罚这么多合适吗?"
"城管这是抢钱呢?"
议论声越来越大,王强感受到了压力。但就在这时,老李开口了。
"不对,应该是一万。"
所有人都愣住了,包括王强。
"老师傅,您说什么?"王强以为自己听错了。
"按照规定,我这种情况最高可以罚一万元,你们已经照顾我了,但我觉得应该按照最高标准执行。"
老李语气平静得像在谈论天气,"做错了事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这是原则问题。"
王强完全搞不懂老李的逻辑了。哪有主动要求多罚钱的?
"老师傅,您这是..."
"一万块,一分不少。"老李打断了王强的话,"我接受这个处罚。"
围观的人群彻底沸腾了。
"这老头是不是脑子有问题?"
"谁会嫌罚得少的?"
"该不会是个有钱人装穷吧?"
各种猜测和议论声此起彼伏,但老李仿佛完全听不见,只是静静地等着王强开罚单。
王强犹豫了一下,还是按照老李的要求,开出了一万元的罚单。
毕竟当事人主动要求,而且确实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缴费期限是十五天,您可以..."王强刚想说可以申请分期付款,老李已经从那个破旧的帆布包里掏出了钱。
一沓厚厚的现金,大部分是面值较小的纸币,看起来像是平时一点一点攒下来的。老李一张一张地数着,动作很慢很仔细,就像在进行什么神圣的仪式。
围观的人群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这个画面震撼了。
一个摆摊的老人,面对一万元的巨额罚款,竟然能够如此从容地当场支付。
"一万块,您点一下。"老李把钱递给王强。
王强接过钱,手有些发抖。
这沓钱很厚,但都是十块、二十块的小面额钞票,有些甚至已经发黄发旧。
很显然,这是老李平时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
"老师傅,您这钱..."王强想问些什么,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都是正当收入,您放心。"
老李似乎看出了王强的疑虑,"我虽然是个摆摊的,但也知道什么钱该用,什么钱不该用。"
钱点清了,确实是一万元整。
王强按照程序开具了收据,整个执法过程就此结束。
老李收好收据,开始收拾摊子。动作很麻利,显然经常做这件事。
不到五分钟,原本摆摊的地方就恢复了干净整洁,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老师傅,您这..."小张还想说些什么。
老李摆了摆手,背起那个帆布包,静静地离开了。
从头到尾,除了必要的程序性对话,他几乎没说过多余的话。
围观的人群慢慢散去,但议论声还在继续。
"这事儿太奇怪了。"
"一个摆摊的老头,哪来这么多现金?"
"而且还主动要求多罚钱,这不正常。"
王强收好执法记录,心情很复杂。
从执法角度来说,这是一次完美的执法过程,当事人配合,过程规范,没有任何冲突。
但从人情角度来说,他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03
老李离开不到半小时,现场执法的视频就出现在了网络上。
拍摄者是一个路过的大学生,用手机记录下了整个过程。
视频标题很吸引眼球:《震惊!六旬老人摆摊被罚一万,当场掏现金缴费》。
视频很快就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传播开来。
不到两个小时,点击量就超过了十万,评论更是数不胜数。
网友们的反应呈现出明显的分化:
"心疼这个老爷爷,六十多岁了还要出来摆摊,不容易啊。"
"城管执法太过了,一万块对一个摆摊的老人来说是天价。"
"但是这个老人的反应也很奇怪,谁会主动要求多罚钱?"
"感觉这里面有故事,这个老人肯定不简单。"
各种猜测和分析层出不穷,有人说老李是个隐藏的富豪,有人说他可能有特殊身份,还有人怀疑这是一场炒作。
到了下午,一些自媒体开始跟进报道。
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挖掘出了老李的一些基本信息:
李建国,62岁,春城本地人,退休工人,妻子患病需要长期治疗,家庭经济困难。
这些信息一经公布,网络上的情绪更加激烈了。
"一个退休工人哪来一万块现金?"
"妻子患病还要交这么多罚款,这是要把人逼死吗?"
"城管执法需要更加人性化,不能一刀切。"
但也有理性的声音:
"违法就是违法,不能因为同情就不执法。"
"这个老人的表现确实很奇怪,感觉事情没那么简单。"
到了晚上,几家当地媒体也开始关注此事。
记者们试图联系老李本人,但都没有成功。
老李的邻居们说,自从下午回家后,老李就没有再出过门。
春城城管局也感受到了压力。
局长连夜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应对这次舆情。
"执法程序没有问题吧?"局长问道。
"完全按照规定进行的,而且当事人高度配合,主动要求按最高标准处罚。"王强汇报情况。
"主动要求?"局长也觉得奇怪,"有这种当事人?"
"确实很奇怪,从业这么多年,我也是第一次遇到。"
会议讨论了很久,最终决定先观察舆情发展,同时准备相关材料,随时准备回应质疑。
与此同时,在春城的另一个角落,一些人也在关注着这个视频。他们看着视频中的老李,表情复杂。
"这不是老李吗?"
"李队长怎么..."
"他怎么去摆摊了?"
这些人都曾经是老李的同事,他们对视频中的情况感到震惊和不解。

04
第二天一早,春城城管局的电话就开始响个不停。
"喂,城管局吗?我要投诉你们昨天的执法..."
"那个罚一万块钱的事情,你们解释一下..."
"欺负老人算什么本事?有种你们..."
电话一个接一个,内容五花八门,但都与昨天的执法事件有关。
王强刚到办公室,就被叫去接电话。
"您好,春城城管局。"
"你们昨天是不是罚了一个摆摊的老头一万块钱?"电话那头是个中年男性的声音。
"是的,我们严格按照法律程序执法,当事人也表示接受。"
"你知道那个老头是谁吗?"
王强愣了一下:"请问您是...?"
"我是他以前的同事,我告诉你,你们罚错人了。"
电话挂断了,王强还没搞清楚怎么回事,电话又响了。
"城管局吗?李建国的事情我知道,你们能不能通融一下..."
又是一个老李的"同事"。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王强和同事们接了将近五十个电话,大部分都说自己是老李的同事或朋友,要求城管局重新考虑处罚决定。
"这些人都说认识那个老李,会不会是假的?"小张问道。
"不像,他们对老李的情况都很了解,而且语气都很真诚。"
王强也有些困惑,"但一个摆摊的老头,怎么会有这么多同事朋友?"
到了中午,电话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城管局的几部电话线都被占满了,正常办公都受到了影响。
局长终于坐不住了,亲自来了解情况。
"到底多少个电话了?"
"从早上八点到现在,至少三百个。"办公室主任报告说,"而且还在持续增加。"
"都说了些什么?"
"主要是三种情况:一是投诉我们执法过度的,二是为老李求情希望减免罚款的,三是质疑我们执法程序的。但奇怪的是,有很多人说自己是老李的同事,对他的情况很了解。"
局长皱起了眉头:"一个摆摊的退休工人,哪来这么多同事?查一下这个李建国的详细背景。"
"已经在查了,但户籍信息显示他确实是退休工人,在春城纺织厂工作了三十年。"
正说着,又有电话打进来。这次是王强接的。
"您好,春城城管局。"
"小王吗?我是老刘。"电话那头的声音让王强觉得有些熟悉。
"您是哪位老刘?"
"刘建军,市局的,你忘了?去年我们还一起开过会。"
王强想起来了,刘建军是市城管局的副局长,级别比他们区里的局长还高。
"刘局长,您怎么..."
"李建国的事情我听说了,你们能不能网开一面?"刘建军的语气很诚恳,"这个人我了解,确实有困难。"
王强完全搞不懂了。一个副局长为什么要为一个摆摊的老人求情?
"刘局长,这个李建国到底是什么人?"王强忍不住问道。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你们自己去了解吧,我只能说,他是个值得尊敬的人。"
挂断电话后,王强心情更加复杂了。
从昨天到现在,关于老李的一切都让他感到困惑。
一个普通的摆摊老人,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为他求情?
下午的电话更是让王强震惊。
居然有几个电话是其他区县城管局的同行打来的,他们也是为老李求情。
"兄弟,李建国的事情能不能通融一下?"
"我们都是干这行的,知道不容易,但这个人真的很特殊。"
"你们要是有困难,我们可以想办法帮忙。"
到了傍晚时分,电话数量终于开始减少。
统计下来,一天时间里,城管局接到了超过三百个与老李有关的电话。
这些电话让整个城管局都陷入了困惑。
一个摆摊的老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
他的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
05
夜深了,王强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
昨天的执法现场不断在脑海里回放:老李的异常配合,一万块现金的从容支付,还有今天这三百多个电话...
每一个细节都在提醒他,这个看似普通的摆摊老人绝对不简单。
那些电话里的声音,有的充满愤怒,有的满含同情,但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焦急和关切。
仿佛他们不是在为一个陌生人求情,而是在为自己的亲人、朋友,甚至是...同袍?
"李建国,你到底是谁?"王强在黑暗中自言自语。
他有种强烈的预感,明天,真相就要浮出水面了。
而这个真相,可能会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第二天早上,王强还没到办公室,就接到了局长的电话。
"小王,你马上到我办公室来,李建国的身份查清楚了。"局长的声音听起来很复杂,有震惊,也有些许的懊悔。
王强匆忙赶到局长办公室,发现里面已经坐着好几个人,包括人事处的老赵,还有一个他不认识的中年男子。
"小王,坐下。"局长示意他坐下,"关于李建国的身份,我们有了新的发现。"
人事处的老赵拿出一份档案:"经过详细调查,我们发现李建国同志确实是春城纺织厂的退休工人,但是..."
他停顿了一下,"在1995年之前,他有另一个身份。"
王强心里咯噔一下,有种不详的预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