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张长条桌拼成的接访台前,围满了拎着菜篮、推着婴儿车的群众。一场特殊的“民生集市”在会泽县钟屏街道泽兴社区文化广场热闹开场。
“老人家,坐下来慢慢说。”接访干部递上茶水,摊开笔记本,将群众的家长里短、急难愁盼一一记录——这是会泽县纪委监委“流动民声”的日常场景。
“以前上访要翻山梁,车票钱够买两袋化肥。”郑俊林老人搓着双手,语气里透着轻松。不久前,他为孙子落户的事犯愁,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接访点,没想到现场协调公安户籍部门后,递上清晰的落户流程清单:“盖几个章、带啥材料,都写得明明白白!”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会泽县,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5%以上,群众信访曾面临“山路远、成本高、政策梗阻”三大难题。今年初,会泽县纪委监委打破“坐堂审案”惯例,带着信访指南、服务清单和民生账本,在易地搬迁点、乡镇集市、田间地头支起“民生摊位”。
接访台前,纪检监察干部与律师、民政专员、社保专员组成“服务矩阵”。在泽兴社区,接访点设在群众常走的路口,桌上摆着信访指南,干部们用方言解释:“低保申请卡壳、土地流转纠纷,都能来这儿说。”钟屏街道作为易地搬迁安置区,1.2万余名群众在此聚居,就业、社保、邻里矛盾等问题集中。
“流动接访台就是‘家门口的纪委’。”钟屏街道纪工委书记的工作日志里夹着一张工资条——那是4月份帮搬迁户追讨的薪资。日志上,“欠薪投诉”一栏用红笔标注:本季度同类问题同比大幅下降。
接访日,法律援助律师也格外忙碌,他们用案例为群众算清“法律账”。
“虽获14万元赔偿,但扣除律师费、鉴定费等支出后所剩无几。”钟屏街道居民杨宏朗反映其子因工受伤打官司的困惑。接访干部现场协同司法部门答疑解惑,并督促县司法局强化法律援助宣传,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供给。
“我今年64岁,还能干活,想找份时间灵活的活儿贴补家用。”4月30日,代正友老人的诉求引起接访纪检监察干部的重视。作为搬迁户,他独自照顾孙子,想找份就近的工作。随后,联系沪滇产业园负责人,根据老人身体状况,推荐其到社区旁的农产品分拣车间务工。
“走路5分钟就到,一天能挣80多块钱,还不耽误接孙子。”如今,代正友每天准时出现在分拣车间,手指翻飞间把一箱箱产品码放整齐。
不仅如此,会泽县建立“分类处置”机制:能当场解决的,接访领导现场督办;需核查的问题线索,移交相关部门并附上督办函。今年接访的16批次信访问题已全部办结,群众满意度达98.6%。
在沪滇产业园,分拣工尤延秀笑着说:“以前在家闲着愁钱,现在每月挣2500元,还能照顾家庭。”这个专为搬迁群众设置的“家门口车间”,高峰期用工超800人,多数是像尤延秀这样的“留守劳动力”。
就业渠道的拓展,源于接访中群众反复提及的“就业难”诉求。会泽县纪委监委督促人社部门与产业园对接,量身定制“弹性岗位”,实现顾家增收两不误。
“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来访群众当家人。”会泽县纪委监委负责人的话,体现在一组数据里:接访队伍已走遍全县乡镇和村(社区),建立“接访—督办—回访”全链条机制,通过接访发现的项目资金使用、惠民政策落实等问题线索,推动全县开展专项整治和完善制度。
暮色渐浓,干部们整理着厚厚的接访记录,笔记本上“代正友已上岗”“郑俊林孙子落户办妥”等标注清晰醒目。不远处,沪滇产业园灯火通明,代正友正将一箱箱蔬菜码放整齐,额头的汗珠在灯光下闪着光。
首席记者 汪波 通讯员 杨浩 崔美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