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现在青少年得抑郁症的人数竟然达到了2800万,这个数据已经直逼立陶宛的全球人口总数了。

如果你还是对这个数据没有概念,那我可以直白且毫不夸张地说,这相当于平均每两三个家庭就有一个孩子受抑郁困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啥青少年抑郁人数越来越多?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调查显示,我国去年有将近2800万名青少年被诊断为抑郁症,而这一数量还在继续攀升,从去年到今年,一份又一份的研究报告都在向我们拉响警报:学生群体占抑郁症患者的一半,去门诊排号都要等三个月起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个庞大的数量群体也不是无缘无故就诞生的,当教育部门对高中推行双休制度,竟然有家长高声抗议,甚至发出质问:“不拼命刷题,怎么考上好大学,孩子未来怎么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网友看不过去:“现在孩子们的双休简直就是拿命换来的。”有人觉得哪有这么夸张,但是你要知道,全国6-18岁的青少年有将近2.5亿,相当于每10个孩子里就有一个孩子在抑郁状态下苦苦挣扎,而高中阶段正是里面的重灾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拼命刷题换来的分数逐渐不再是学生的救命稻草,而现在却还有很多父母难以理解这一现状,他们总是会说“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多,你经历的这些我早就经历过了,怎么到你就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教育也不是停滞不前的,这年头除了工资不涨其他什么都在往上涨,每年的高考人数都在攀升,高校的数量却是有限的,压在学生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个带小学生辅导班的老师说:“之前有一次跟学生聊天,他告诉我他英语考了98分,我听到后很高兴,夸他很棒,并且说你回家跟爸妈说了之后他们肯定也很开心,而且说不定会奖励你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想到小男孩听完之后就收起了笑脸,他说:“他们才不会夸我,更不会奖励我,他们只会问我为什么不是100分,那2分去哪儿了?”到这儿我都要听不下去了,这还只是一个小学生,正是贪玩的年龄,这么逼一个孩子真的好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少高中生都承担着父母交付的巨大使命“什么也别想,只管好好学习,上课积极一点,下课也别出去玩,多做几道题,不然考不上大学我看你怎么办!”所以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看书做题是他们要完成的唯一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周末仅有一点放松的可怜时间,想出门透口气,有的家长便会立马出现“你的作业都写完了?题目都会做了?能保证考试考xx分了?”一句一句沉重的话压弯了孩子的腰,当孩子想要和父母谈谈心,换来的却是“人家xx怎么没你这么矫情,写作业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业即失业

有人调查发现,去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只有55%,也就是说每十个应届毕业生里就有四个人面对着找不到工作的焦虑,普通的本科院校的就业率不超过44%,就连国内的顶尖高校也有10%的学生面临着失业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业即失业”这一句学生之间互相调侃的话逐渐演变成了现实,2024年1179万高校毕业生的工作还没有解决,2025年的毕业生规模达到1222万人,又创出了历史新高,这让他们该何去何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3、24届毕业生还没找到工作,25届大学生也加入了找工作的浪潮,有网友说“大学生养活了学校周边的商贩,到头来却没有人养活大学生”,简历上写的再光鲜亮丽也会被一句“我们需要有工作经验的”堵在门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网友说:“之前上高中的时候老师经常对我们说,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就好了,好日子都在后边,等你们考上大学就真的自由了,结果后来考上大学才发现,人生根本不是旷野,而是一座又一座高山,压得人喘不过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逃不开的“焦虑”

随着数字时代的不断推进,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是否也关注到了背后隐藏的危机,有人为了博人眼球在网上发布不实信息,刻意挑起恐慌与对立,这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来说也成了滋生焦虑的一把利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当有人刻意在网上传播容貌焦虑,只会让青少年也深陷其中,调查显示,有不少处于青春期的十几岁小女生竟然向家长提出“想去整容”的请求,正处于花一样的年龄却总觉得自己不够好看,每天对于容貌焦虑不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络上的个别极端、暴力言论逐渐误导着青少年,为了凸显“酷”或者“个性”而营造小团体,对身边同学加以欺凌,调查发现,有将近40%的中小学生因为不善于表达而遭遇校园欺凌,80%的人将上网视为逃避现实孤独的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而言之,青少年的抑郁不是一蹴而就的,原因也不是某一个方面引发,但这个问题确实迫切需要我们来解决,只有家长、社会、各相关部门携起手来,对青少年给予理解、倾听和关怀、社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相关部门加以重视,我们或许能看到这一数据的逐步减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