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将中国潮玩品牌“拉布布”推向全球舆论的焦点。
这个由香港设计师创作、中国企业泡泡玛特运营的玩偶系列,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盲盒营销模式,迅速成为海外社交平台的“顶流”。

与此同时,中国人工智能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的AI技术突破、游戏科学团队开发的《黑神话:悟空》引发的全球热议,以及中国新能源车企在国际市场的强势表现,共同构成一个全新的叙事:中国正在通过多元化的文化产品与技术创新,重塑其国际形象。
这一现象,不仅标志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更折射出中国软实力输出的新路径——从实体商品到数字内容,从传统文化到前沿科技,中国正以更轻盈、更富感染力的方式参与全球文化竞争。
“拉布布”的成功并非偶然——作为泡泡玛特旗下的核心IP之一,其设计融合西方奇幻元素与东方美学,既保留国际化的审美普适性,又通过设计师龙家升的华人身份传递文化杂交的独特性。
这种“无国界表达”使其迅速征服欧美年轻消费者,更关键的是,泡泡玛特通过盲盒营销和社群运营,将潮玩从单纯的收藏品升级为一种社交货币,成功复刻其在中国的商业模式。
《纽约时报》将“拉布布”与迪士尼的星黛露、日本的三丽鸥角色相提并论,实则揭示一个更深层的趋势:中国企业在IP运营和消费心理学上的成熟,已足以挑战传统文化输出强国。
潮玩的全球化,本质是情感经济的全球化。
当海外消费者为“拉布布”的精灵形象买单时,他们消费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一种文化认同——而这种认同正在悄然淡化“中国制造”曾经的廉价标签。
如果说“拉布布”代表了中国消费品牌的出海,那么深度求索的AI大模型和《黑神话:悟空》则展现技术驱动的文化破壁能力。
深度求索的DeepSeek系列模型在多项国际测评中表现优异,其开源策略更直接参与全球AI技术话语权的争夺。
与OpenAI、谷歌等巨头相比,中国AI企业正在摆脱“模仿者”的刻板印象,转而以技术创新者的姿态进入国际视野。
这种技术自信的背后,是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研究投入与人才储备的厚积薄发。
而《黑神话:悟空》的爆红,则是一场更为直观的文化输出。
游戏科学团队以《西游记》为蓝本,用顶尖的虚幻引擎技术重构中国神话的视觉表达。
在2023年科隆游戏展上,该游戏的试玩队伍排起长龙;海外玩家对“金箍棒”“七十二变”等元素的狂热讨论,甚至催生了“西学东渐”的反向文化流动。
这种成功证明:传统文化并非只能通过博物馆或孔子学院传播,游戏、影视等大众媒介同样可以成为有效的载体——关键在于能否用现代语言重新诠释经典。

在硬科技领域,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全球化同样值得关注。
比亚迪、蔚来、小鹏等品牌不仅在欧洲、东南亚市场销量攀升,更通过赞助世界杯、登陆国际车展等方式提升品牌调性。
与过去中国汽车以低价换市场的策略不同,如今的新能源车企主打“智能化”和“可持续”,直接对标特斯拉和传统豪华品牌。
这种转变的意义远超商业层面——当德国媒体惊呼“中国电动车已领先我们一代”,或法国政府补贴政策向中国车型倾斜时,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已从“代工基地”升级为“技术标准制定者”。
新能源车的竞争,实则是国家工业体系与环保话语权的竞争——而中国正在这场竞争中占据道德制高点。
上述案例看似分散,实则共享同一套逻辑:中国正通过“文化+技术+商业”的复合模式构建软实力。
与过去政府主导的对外宣传不同,这一轮输出主要依靠市场化的企业与产品。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去意识形态化:潮玩、游戏、电动车极少涉及政治叙事,反而更强调普世审美或功能性价值,降低海外受众的接受门槛。
高情感附加值:无论是盲盒的收藏乐趣,还是《黑神话》的热血战斗,均以情感共鸣为核心,超越了单纯的功能需求。
产业链优势反哺创意:中国完备的制造业和互联网基建,为IP开发、游戏制作、电动车量产提供成本与效率支撑。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
部分海外舆论对中国文化产品的崛起仍持警惕态度,AI领域的国际竞争也面临地缘政治干扰。
但无论如何,“拉布布”们的成功已证明:当中国的创意与技术真正具备全球竞争力时,国际形象的提升将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长期以来,中国的国际形象被简化为“熊猫+长城+功夫”的符号组合。
而今,“拉布布”的潮流设计、DeepSeek的代码、《黑神话》的虚幻引擎、比亚迪的电池技术,正在拼凑出一幅更为丰富的图景——既能传承文化根脉,又能拥抱技术前沿的中国。
这种转变的深层意义在于,它已经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单维度想象……当年轻人收藏“拉布布”、玩家期待《黑神话》、消费者选择比亚迪时,他们接触的不是“国家宣传”,而是具体可感的产品体验。
或许,这种基于自愿认同的软实力,才是中国故事最有力的讲述方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