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0年5月1日,海南岛全境解放,薛岳率领的10万国军溃不成军,仅5万人逃至台湾。
这场战役只用了15天,号称"固若金汤"的伯陵防线,为何瞬间崩塌?答案藏在一系列致命的误判中。

固若金汤的防线
这位在湘北三次击败日军的"抗日名将",面对琼州海峡20公里的天险,信心满满,他调集国军64军、62军、32军等10万兵力,沿海南岛1500公里海岸线布防。

薛岳给这套防御体系起名"伯陵防线",伯陵是他的字号。
防线分三层。第一线:沿海警戒部队,负责预警和迟滞;第二线:主力防御部队,部署在距离海岸3-5公里的制高点;第三线:预备队,驻扎在岛屿中央,随时机动支援。
海口、澄迈、临高、儋县,这些可能的登陆点,每处都有一个团以上兵力把守,薛岳亲自勘察地形,在关键位置修筑碉堡400多座,铺设铁丝网50公里。
薛岳的算盘很精明,海南岛面积3.4万平方公里,看似兵力不足,实际上海岸线地形复杂,礁石密布,适合大规模登陆的海滩屈指可数,只要守住这几个关键点,就能将敌军拒于海上。
更重要的是,解放军没有海军,木船如何渡过20公里海峡?国军海军第三舰队司令桂永清信誓旦旦:200多艘军舰日夜巡逻,连一只苍蝇都飞不过去。

薛岳制定的战术是"天炉战法",这套战法在湘北屡试不爽:先放敌军登陆,诱其深入,再从三面合围,在预设战场歼灭敌军主力。
唯一的问题是琼崖纵队。
这支2万多人的队伍,在海南坚持了23年游击战,从1927年椰子寨起义开始,他们就没有被彻底消灭过,薛岳派遣3个师"清剿",收效甚微。
薛岳认为这不足为虑,琼崖纵队缺乏重武器,无法攻坚,只要守住海岸线,这支游击队翻不起大浪。

1950年2月,薛岳向蒋介石报告:伯陵防线已经完成,足以抵御十万大军渡海。
他不知道,琼崖纵队司令员冯白驹已经将防线布防图送到了对岸。

误判与反包围
3月5日凌晨2点,解放军先遣队开始行动。
40军352团加强营,800人乘坐木船,从雷州半岛灯楼角出发,带队的是团长刘振华,船队沿着琼崖纵队提供的航线,避开国军巡逻队,在临高角登陆。

薛岳得到消息时已经是早上6点,他站在海口指挥部的地图前,眉头紧锁,临高角?这里不是主要登陆点。
"小股偷渡。"薛岳下了判断。
他命令32军96师迅速围攻登陆部队,3000人对800人,胜算在握。
刘振华的部队确实陷入困境,国军飞机轰炸,大炮轰击,步兵层层包围,352团伤亡过半,退缩到海边一片椰林里。
薛岳松了一口气,敌军果然只是试探性登陆。
3月16日,又有小股部队在玉包港登陆,薛岳再次派兵围剿。
3月26日,情况突变。

解放军15兵团主力开始强渡琼州海峡,43军从雷州半岛徐闻县出发,目标澄迈;40军从海安出发,目标临高,两路大军分别有3万和2.5万人。
薛岳这次反应迅速,他调集62军主力和预备队,扑向澄迈方向的43军128师,这是敌军的主攻方向,必须全力阻击。
战斗在黄竹地区打响,128师师长梁兴初指挥部队顽强抵抗,薛岳投入5个师兵力围攻。
激战3天,128师伤亡惨重,退缩到一片橡胶林中,薛岳认为胜利在望,继续增兵。
他没有注意到,西线的40军主力已经在临高站稳脚跟。

40军军长韩先楚是东北野战军的虎将,他指挥部队迅速突破国军第一线防御,向纵深推进,琼崖纵队配合作战,为40军提供向导和情报。
4月16日,韩先楚的部队突然掉头东进,直扑正在围攻128师的薛岳主力。
薛岳这才发现自己犯了致命错误,他集中兵力围攻128师,暴露了侧翼,40军从西面杀来,43军127师从北面压下,128师从正面突围。
三面合围,角色对换,薛岳成了被包围的一方。

4月17日,国军62军、32军主力被歼灭在黄竹、美亭地区,5个师3万多人,全军覆没。
薛岳的"天炉战法",烧到了自己。

内应与士气崩塌
琼崖纵队的作用,远超薛岳预想。
冯白驹早在2月就派遣内应渗透国军指挥部,一名叫李明的参谋,将伯陵防线的详细部署图送出,哪里兵力密集,哪里防守薄弱,哪里有暗堡,哪里有地雷,一清二楚。

解放军据此选择了临高角和玉包港作为登陆点,这两处海滩地形平缓,防务相对薄弱,便于建立滩头阵地。
更关键的是群众支持。
海南百姓大多是客家人和黎族人,深受国军苛捐杂税之苦,琼崖纵队根据地的农民,主动为解放军提供船只、向导、粮食。
临高县渔民王大海,冒着生命危险为352团带路,他对地形了如指掌,哪里有暗礁,哪里水深足够,哪里可以隐蔽靠岸,352团能在国军围攻下坚持到主力到达,王大海功不可没。
国军方面则是另一番景象。
薛岳手下10万人,新兵占60%。这些士兵大多是1949年从大陆撤退时仓促征召的农民和学生,训练不足,战斗意志薄弱。

32军某团团长李国华后来回忆:士兵每天逃亡10多人,军官贪污军饷,克扣给养,一个连队120人,实际能作战的只有80人。
武器装备看似精良,实际问题重重。美制M1步枪弹药不足,每人只有200发子弹,重机枪缺乏配件,故障频发,坦克因为缺少汽油,大多停在海口当固定火力点。
指挥层面更是分裂严重。
64军军长刘安祺主张收缩兵力,重点防守海口一线,62军军长林伟俦认为应该放弃海南,撤退台湾。只有薛岳坚持死守到底。
4月18日,参谋长赵子立建议:敌军已经突破防线,应该立即组织撤退。
薛岳拍桌而起:"我薛某人岂是贪生怕死之辈?伯陵防线一日不破,决不后退一步!"
话音刚落,传令兵报告:解放军已经攻占海口外围的永兴镇。
防线崩塌的速度,超出所有人预料。

国军各部队之间缺乏协调,各自为战,有的部队接到撤退命令,有的部队还在死守阵地,有的部队弹药充足,有的部队已经断粮两天。
琼崖纵队趁机发动全面攻势,他们熟悉地形,了解国军部署,在关键时刻切断国军退路,配合解放军主力合围。
4月23日,海口失守,薛岳的指挥部被迫南撤,伯陵防线,宣告彻底崩溃。

溃逃与历史反思
4月24日,薛岳下达全线撤退命令。
撤退变成了溃逃,国军各部队沿着海榆中线和海榆西线向南逃窜,目标是三亚港,那里有海军接应,可以撤往台湾。

路上等待他们的是琼崖纵队的伏击。
琼崖纵队对海南地形了如指掌,他们在关键路口设伏,在山谷口布雷,在河流渡口阻击,国军队伍被分割成若干段,首尾不能相顾。
最惨烈的是在五指山一带,62军残部在这里遭到琼崖纵队第一支队围攻,山高林密,道路崎岖,坦克和重炮无法通行,只能丢弃,士兵背着沉重的装备爬山,体力消耗巨大,战斗力急剧下降。
当地黎族群众也参与了阻击战,他们用竹枪、大刀配合琼崖纵队作战,切断国军退路。
4月30日,最后一批国军残部在三亚港登船,薛岳清点人数:10万大军,只剩下5万人能够撤到台湾。

5月1日,解放军占领三亚,海南岛全境解放。
海南战役只用了15天,解放军伤亡4500人,国军被歼灭和俘虏5万人。
薛岳败在哪里?
第一,轻视内应。琼崖纵队在海南经营23年,根基深厚,群众支持,薛岳把他们当作"乌合之众",严重低估了他们的作战能力和组织能力。
第二,战术僵化。"天炉战法"适用于湘北的山地地形,海南岛地形狭窄,缺乏纵深,难以实施大规模迂回包围,薛岳生搬硬套,反被敌军包围。
第三,士气崩溃。国军士兵大多是新兵,缺乏训练,战斗意志薄弱,军官贪污腐败,士兵怨声载道,解放军则士气高昂,纪律严明,得到群众支持。

最关键的是,薛岳误判了战争的性质,这不是单纯的军事较量,而是政治较量,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蒋介石曾经说过:"海南岛如果丢了,台湾就危险了。"
海南岛丢了,台海之间,只剩下130公里的海峡。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