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下旬,时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西北局第一书记彭德怀来北京开会。
也就是在开会期间,周总理对彭老总表示:
“准备调许光达到外交部工作。”

周总理出任政务院总理的同时,还兼任外交部的工作,因为缺乏外交方面的人才,不得已之下只好从部队里调人,不少将军后来都调到了外交部,首批调到外交部的,基本上全都是部队兵团级的干部,比如耿飚、袁仲贤等等。
事实上,周总理这事儿不光跟彭老总提了,还跟朱老总也提了,毕竟许光达当时正任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员。
尽管朱老总、彭老总都很支持周总理工作,但一想到要调许光达去外交部,还是有些舍不得。
彭老总觉得建国以后部队要现代化、正规化,需要有更专业的军事人才,朱老总也觉得,外交部门虽然缺人,但军队里也需要像许光达这样的能人。
后来周总理又问许光达的意见,许光达也认为,自己还是更擅长军队工作。
毛主席从中说和,让周总理让了一步。
许光达后来未去外交部,而是奉命筹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领导机关。
一
1932年1月,贺龙领导的红三军为了扩大洪湖苏区,发起了襄北攻势。
红三军在瓦庙集与敌东线主力展开激战期间,时任红25团团长的许光达奉令率部向敌纵深穿插,借此分割敌人,他在二营靠前指挥时,不慎被迎面打来的一发子弹击中胸口。
这次负伤,是许光达参加革命以来第二次受的最严重的伤势(第一次是在三河坝激战被炮打中)。
当天晚上,已经昏迷不醒的许光达就被抬到了洪湖苏区翟家湾红军医院。

尽管在场的人都认为,应该立即开刀取出打进许光达胸口的子弹,但当时洪湖苏区医院医疗条件很差,没有麻药,医生们冒着风险三次给许光达开刀,但都因为找不到弹头而失败。
关键时候,还是贺老总拍板同意,把许光达送到上海去治疗。
1932年2月29日,湘鄂西省委还专门给在上海的党中央写了封信,说明情况:
“许光达同志,曾任三军八师师长……应城之役受伤甚重,弹未出,特来诊治,希接洽。伤愈,并望给以短期军事政治训练,随派回三军工作。”
不过,更倒霉的是,许光达到了上海以后,安排给他治病的那家医院出了事儿,遭到了敌人的查抄,所幸许光达及时转移,躲过了一劫。
恰好当时中央要抽调一批干部到苏联去学习,组织上当机立断,把许光达加入这批干部行列,到苏联后一边学习一边治疗枪伤。
就这样,许光达踏上了去苏联的路。
1932年10月,许光达等约50人进入莫斯科国际列宁学校中国班学习。

许光达为了能跟上节奏,狠下了一番功夫,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掌握了用俄语同人交流,以至于二三十年过去以后,许光达仍然能用俄语子女交谈。
事实上,许光达在苏联学了几年后,身体也养得差不多了,就想回国继续参加革命,但被王明拒绝,只好继续滞留苏联。
也几乎就在同时,许光达突然接到了中共驻共产国际的指示,要求他以及一部分同志转去学习坦克、炮兵等军事技术。
二
之所以要求许光达等同志转学坦克、炮兵等技术,主要源于中共中央那时已经下定决心,要组建自己的装甲兵部队。
尽管当时长征刚结束,红军各方面条件都不具备,但毛主席以他特有的远见卓识,认为在未来战争环境下,坦克作为一种新型的武器必然要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军队机械化的问题。
1936年8月,根据中央指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在莫斯科国际列宁学校组织了一个40多人的汽车训练班,这个班除了学习汽车外,还学习炮兵和坦克技术、战术。后来这个班改为东方大学军事训练班(坦克特种兵分部),主要学习坦克技战术。
许光达任分部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
与此同时,延安也为了培养一批特种技术干部,专门创办了一所摩托学校。

1937年5月,中央下令从步兵学校抽调若干学员到摩托学校学习,尽管各方面条件都不具备,但那时中央对于入校的学员,还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次月,摩托学校正式开学,刘鼎出任校长,除了教授马列主义以及文化课外,主要就是学习装甲和航空两个专业方面的汽车、坦克战术、航空以及修理等。
当时,延安仅有5辆破旧的汽车集中到学校,甚至有时还要抽调去执行任务,即便是在这样困难的环境下,摩托学校还是为我党培养了不少人才,为建国后装甲兵建设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不仅如此,红军西路军失败后,余部退入新疆成立了西路军总支队,对外号称“新兵营”,当时新疆军阀盛世才因与苏联交好,利用苏械装备已经建立了一支机械化旅,其中包括不少装甲车、汽车、火炮等等,除此以外还有个航空队,有十多架侦察机和教练机。
陈云决心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来学习军事技术。
在陈云建议下,中央改变了西路军总支队到苏联学习的计划,而是就留在新疆,在学习汽车技术的基础上再学习装甲车驾驶和实弹射击。
同年冬,苏联东方大学军事训练队学习坦克技术的学员结束学业,并经新疆迪化陆续回国。
1938年初,许光达抵达延安,不久后出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教育长、第3分校校长,同年11月,毛主席在延安接见了他们这一批从苏联留学归来的干部,并勉励他们:
“你们都是在列宁的故乡喝过洋墨水的人,有学问噢!你们当中很多人学的是汽车、坦克和飞机,现在还用不上,我们还没有机械化部队,但将来一定会有的,一定能用得上。”

整个抗战时期乃至解放战争时期,许光达虽然未把在苏联所学的装甲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但心里却一直记着毛主席所说的话。
1948年4月,瓦子街战役后,西野趁势又发起了黄龙山麓战役、洛白公路追击战,打通了进军关中的大门。
许光达在洛白公路追击战,通过在公路上挖沟、砍树设障、制作“土炸弹”进行攻击等办法,一下子就缴获了敌人七辆坦克。
这七辆坦克后来也成为西野装甲部队的基础。
尽管当时许光达尚未有成为全军装甲部队的统帅,但冥冥之中似乎也早有注定。
三
1949年12月28日,许光达接到了彭老总的命令,要他从兰州赶赴北京,起草西北野战军给政府报告。不可避免的要与周总理打交道
在与周总理打交道的过程中,尽管是在百忙之中,但周总理还是注意到了许光达,他发现许光达不仅形象好,而且文化水平还高,更兼懂得俄语,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外交人才。
周总理的考虑,无疑也是符合许光达实际情况的。

许光达在苏联学习多年,懂得俄语是他的优势,而新中国建立以后,主要打交道的国家就是苏联与东欧各国,在这方面许光达有天然的优势。
不过,朱老总、彭老总显然不肯放过许光达这样一个人才,况且当时中央已经有意要组建装甲兵部队,排在朱老总、彭老总名单上头号推荐的人就是许光达。
显然军队是不大可能割爱的。
后来在中南海菊香书屋,毛主席、周总理以及朱老总等人研究装甲兵司令员的人选问题,朱老总直接就向毛主席推荐了许光达:
“在高级将领中,许光达是很适合搞装甲兵的。他在黄埔学过炮,到苏联留学又进修过炮兵、坦克和汽车。”
毛主席仔细考虑以后,也觉得许光达很合适:
“我们从实际出发,一下子搞不起机械化部队,先从坦克搞起嘛!就让许光达去拉这个架子。”

事后彭老总直接邀请许光达一家来做客,吃完饭后,彭老总拉着许光达在院中散步,期间谈到了装甲兵有关事项,彭老总满怀期许的对许光达说:
“战争结束了,军队要成为国防军,要变单一兵种为多兵种,海军、空军要建立起来。陆军要建立装甲兵、工程兵、防化兵,还要加强炮兵,这些都需要人去搞。你是不是去装甲兵?为军队现代化出点力。”
许光达闻言,立刻点了点头说:
“军委让我搞装甲兵,我后半辈子定把心血用在装甲兵上。”
1950年5月,许光达以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部为基础,筹建装甲兵司令部,并且还从一野工兵团抽调了22名干部到北京。
同年6月,中央军委正式任命许光达为装甲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装甲兵司令部组建起来以后,许光达又马不停蹄的把政治部、后勤部、技术部的班底也拉了起来,同时抽调全军所属的坦克部队,加上苏联援助的一批坦克和自行火炮,建成了三个坦克师、两个机械化师和40多个步兵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
我国的装甲兵部队也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一点一点的成型。

抗美援朝期间,毛主席拍板让新生的装甲兵部队到朝鲜战场投入实战:
“上战场,躲进娘怀里的娃没骨气,咱们得在战火里锤炼出真正的装甲部队。”
许光达接到命令后,亲自组织坦克部队去参加抗美援朝,并亲自入朝进行实地考察,以解决实际问题,后来志愿军坦克部队在朝鲜战场上大放异彩,打出了军威国威。
从建国后许光达就投入到我国装甲兵的建设中,直至他去世,心里始终记挂着这件事,他不看重个人名誉,几次辞让大将军衔,毛主席赞誉他:
“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
1965年取消军衔制以后,改为评定行政级别,按照大将的标准,许光达应该被评为行政四级,但是许光达坚持要求降低一级,后来中央拗不过他的意思,只好评他为行政五级。
在开国大将中,许光达是唯一一个低于行政四级的将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