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鄠邑人民的母亲河是哪条河,回答肯定是涝河。
——当然也有说甘河的,这不矛盾,因为甘河是涝河的支流。
有一种说法:“八水绕长安”中的八水没有涝河,因为鄠邑历史上一直不属于西安府的长安县或者咸宁县。

这个说法没有理解八水“绕”长安,“八水”最早的出自西汉司马相《上林赋》:
“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

这里所说到的“潦”,就是后来改名为为“涝”的涝河。
潦字发音为lǎo 时,其义有雨水大貌,雨后的大水或沟中积水。发音为lào时同“涝”,水淹貌。都含有河水量大的意思。

涝河在秦岭梁有东涝河、西涝河两个源头,东涝河相对长海拔高,因此一般认为东涝河为涝河正源,东涝河源头梁静峪垴海拔3015米,是秦岭东仅次于太白山次高峰。
涝河在其82公里的行进中,汇集了663平方公里大小河流的水,上游涝峪汇水面积大,雨季易发生洪水灾害。

所以涝河龙王的故事多,鄠邑区涝店镇有个三过村,传说大禹治水家就安在这里,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留下三过村的名字。
曾经的古道风光
涝峪是秦岭少有开放的、南北开通的峪口。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秦岭南北通行的大道、从关中往陕南的捷径。解放前,这里抓获了秦巴山地声名显赫的大土匪王三春,这个就是《一代枭雄》中刻画得无恶不作的匪首。

1957年,涝峪里还发生过“中国仁义 救命军 ”反革命暴乱事件后。
涝峪内奇山秀水自然景观众多。从峪口至古教场为浅山段,峪谷下切深、落差大,水急山险,山峰岭梁峻险高大。从教场至两涝为涝峪的中山段,山回路转,河道平缓,重峦叠嶂,山岭连绵不断。

东西涝峪并行而至秦岭正脊,为涝峪深山段。东涝峪河发源于冰晶顶附近,峪内有朱雀国家森林公园、八里坪。
西涝峪河发源于宁陕、周至、鄠邑交界之地,老户菜路沿西涝峪通往宁陕菜子坪。峪内有西河村、桦树坪、凤凰山、天池梁等自然景观和村落。

过去西涝峪是通往田峪四十里大峡谷的重要路径之一,现在已鲜为人知。
随着交通的方便,涝峪里很多地方成为户外运动的好出去,大家熟悉的十寨沟黑山岔,幽静清凉溪水潺潺,小潭小瀑众多,石柱瀑布遍地。

已经开发的朱雀国家森林公园内冰晶顶,又名静峪脑,东接跑马梁,西邻涝峪,南抵营盘沟,北挨太平峪,四周群山连绵,人迹罕至,海拔3015.1米,为太白山以东秦岭最高峰、秦岭第四高峰。

由于森林保护,涝峪里还有少有人知的大庄坪晚清江南移民旧址和桃园子龙脖子等神秘的地方。
当西汉高速穿越涝峪后,这里的交通更加方便,涝峪里越来越多的地方将为世人所知。
神秘的十里天桥
这几年涝河边有个网红打卡地——天桥湖。一个是横跨涝河的天桥,一个桥旁边的天桥湖,景色优美,吸引了很多观光露营的人。
这个天桥,其实大有来头。

涝河出涝峪口后,有一段长约5公里的卵石滩,成为地面看不到的潜流,此后又露出地面,因此人称此段为“十里天桥”。
有一个传说:一人到涝峪砍柴,低头在河边喝水,一弯腰草帽跌到河里;当他背柴走到丈八寺南堡胡公泉,到泉边喝水,一低头,草帽从胡公泉冒出来。

当然最有名的就是腊家滩的故事——“要得腊家‘龟’,除非天塌涝河吹。”限于篇幅,这个故事这里不写了,有兴趣的可以网上搜搜。

历代政府对涝峪河都有治理。
宋代祖庵重阳宫的栖云真人王志谨,在涝峪口开渠20余里,引涝河水至重阳宫东而北折,沿渠两岸引水灌田。

明代万历年间,知县吕仲信引潭峪及阿姑泉水至县东关,北折而西绕城入涝河,群众叫吕公河。万历四十一年知县白应辉疏通吕公河,又开一新河到县南关引入吕公河,群众叫白公河。
崇祯年间知县张宗孟引涝水一支,经天和村、罗什寺至南关入白公河及城壕,沿河群众引水灌田,后来他又在涝店以南开三里河。

鄠邑区最有传统的“迎城隍”,其中三城隍就是这个张宗孟。
现在的涝河这段河道已经固定下来,天桥湖旁边风光无限,是我最喜欢的鄠邑区的景色之一。
没有河水的太史桥
我第一次去太史桥的时候,才开始没有发现这是一座桥,因为现在的太史桥已经不在涝河上了。
桥的南边还有水池,桥的北边已经全是民居了。

这个太史桥原来确实是在涝河上的。
鄠邑北街人、明“前七子”之一的王九思回乡后修的涝河桥。王九思曾任翰林院检讨,掌修国史,所以这座桥也被称为太史桥。桥面长82.8米,10拱洞,两侧洞楣上分别雕有龙、凤、狮、马、仙鹤、麒麟等。

据说当年摊派鄠邑人修灞河桥,也是王九思向陕西巡抚说明,免了鄠邑夫役,让鄠邑人修涝河桥。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涝河被改到距老河道以西一公里远的地方,太史桥成为虚墟。 据说原来太史桥两边米面铺酒坊染坊铁匠铺生意热闹,现在却是一片安静。

有意思的距离桥不远有一个龙王庙,这座龙王庙也是清朝康熙年间修的,三百多年了。
长安八水中的龙王庙,这是我见到的第一个。
风光无限渼陂湖
有种说法:泉莫胜于终南,而鄠县为最;泉莫胜于鄠县,而鄠县西南乡为最。
因为涝河出山后形成潜流,所以在涝河流域内就出现很多泉水,著名的有胡公泉、渼泉、白沙泉、金鸡泉等。

白沙泉、渼泉、胡公泉等形成著名的渼陂湖。
渼陂湖历史悠久,先秦时期秦建造了离宫萯(bèi)阳宫,而秦王嬴政囚母赵姬就发生在这里。汉武帝扩建上林苑,渼陂成为上林苑的一部分,当时称西陂。

到了唐代,渼陂湖得“关中山水最佳处”之美誉,杜甫、岑参、韦庄等都常来渼陂游玩,杜甫的《渼陂行》就是真实的记录。
唐至五代这里建造杜甫祠,宋重建,更名为“空翠堂”。大文豪苏轼吃到渼陂鱼,提笔挥就《渼陂鱼》。

元代以后,渼陂湖废,只有“稻花漠漠野田平”的景色了。
2013年西安市全面启动“八水润西安”的工程,涝河渼陂湖水系生态修复工程于2016年5月正式开始。首先建成的萯阳湖景区于2017年10月1日向公众免费开放,成为引人瞩目的新景区。

“万顷浸天色,千寻穷地根”
“涝水远从千涧合,终南宜射百川回。”
“万顷澄澜春涨碧,一川秀色暝阴开。”……
现在的渼陂湖再现了原来的美景。
王夫子和涝河龙王的故事
前几年我寻访王丰川墓,听到了这个神奇的故事:涝河涨水不淹王夫子墓。
涝河从鄠邑县城西之故道北流,流到县北河头村西时,却蜿蜒拐道向西行进,又经六老庵村旁拐弯向北,后途经涝店镇,然后北注入渭河。

涝河在这里形成了一个" S "形状弯道,而清代大儒王夫子(王丰川)的墓地,恰好就在这一内弯中间"阴阳鱼眼"处(今南河头村北)。

几百年来,涝河多次涨水,但是王夫子的坟地却从来未受到河水的冲击,便有"涝河涨水浪滔天,漫不到王夫子坟边边。
民间就有王夫之和涝河龙王是好朋友的说法。

王丰川即王心敬,号丰川,是李二曲的得意门生,关学大家。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两次“奉旨特征”,他皆托病不就。
王丰川不给皇上面子,涝河龙王自然要给丰川先生面子,这说的过去。

涝河过了涝店镇后,向东北经过三过村、元村汇入渭河。

从地图上看,涝河主干从南向北都在鄠邑区中心,说它是鄠邑人民的母亲河,这完全说的过去。
云水终南: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