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创新馆内,馆长陈林常对参观者说一句话:“小康生活,应由我们自己动手创造。”这句话道出了合肥科技创新的基因密码。

2019年开馆的安徽创新馆,造型独特,被合肥市市长凌云形容为“就像一个大蛋糕”——寓意“做大创新蛋糕,让老百姓分享更多蛋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座“蛋糕”建筑里,近2300件展品展现着安徽的创新历程:从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第一台窗式空调,到世界上第一台VCD。

它坐落在巢湖之滨,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是中国第一家以 “创新” 为主题的场馆 。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科技的奇幻世界。这里有创引擎、创智慧、创未来三大主题区域,将安徽的创新成果一一展现在世人面前。人造小太阳、稳态强磁场、量子通信、先进芯片制造等大国重器令人目不暇接,光伏新能源、新型显示设备、先进医疗装置等前沿科技成果也让人感受到科技对生活的深刻影响。

截至2023年8月,安徽创新馆已举办近350场以 “中国 (安徽) 科交会” 为龙头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活动,吸引了近45万人次的参观,发布了3000多项科技成果,促成了近900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金额 。它不仅是安徽科技创新成果的展示窗口,更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构建起了 “政产学研用金” 六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形成了全国首创的展示转化交易一体化运营模式。

如果说安徽创新馆是科技创新成果的展示舞台,那么合肥的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则是孕育这些成果的摇篮。合肥已建成4个大科学装置,在建及预研大科学装置9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建设运行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 的关键子系统 “偏滤器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研究平台”,其超导直线等离子体装置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该装置最大粒子流大于10的24次方每平方米每秒,单次放电时间超过1000秒,最高中心磁场高于3特斯拉,是目前国际上综合参数水平最高的直线等离子体装置 。这些大科学装置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先进的实验条件,助力他们在前沿科学领域不断探索,取得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合肥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在科技创新领域同样成绩斐然。它被誉为我国国防高科技电子装备骨干研究所,有中国军工电子主力军的美誉 。建所50多年来,取得了150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0多项,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居于国际领先地位 。在火星探测任务中,由38所研制的环绕器探测雷达,作为7个火星探测设备之一,为 “天问一号” 装上了一双 “透视眼” 。这一雷达能够深入探测火星地下结构,为人类探索火星奥秘提供了关键数据。此外,38所在商业航天领域也积极布局,创造了中国雷达史上的诸多 “第一”,如第一部国土防空三坐标雷达、第一部低空警戒雷达、第一部全数字预警机雷达等 。其参与研制的多颗SAR载荷商业卫星,开启了我国商业SAR卫星产业化发展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合肥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就,不仅体现在这些重大项目和科研机构上,更体现在其将传统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发展思路上。安徽创新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和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的研究成果,也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广泛传播,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共享与应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优化科研流程,提高科研效率,推动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

合肥,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实力,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大步前行。它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相结合,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相信在未来,合肥将继续在科技创新领域发光发热,创造更多的奇迹,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科技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座科技创新之城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