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李长需

不参加补课,就收拾你。这样的老师,胆子不小。

近日,黑龙江绥化市的李先生向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反映,他的儿子因未参加补课,被老师在课堂上言语辱骂,并体罚两次,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确诊焦虑抑郁状态,至今已有两个月无法正常上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18日,绥化市教育局教师工作科回应时,先是称“已经处理了”,随后又称“学校正在处理”,但对于体罚一事是否属实的询问,工作人员未做正面回答并挂了电话。

刘老师的行为触碰了教育行业的多重底线。国家三令五申严禁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其私下向学生兜售补课服务,本身就是对教育公共性和教师职业伦理的背叛。当来自残障贫困家庭的小李婉拒后,刘老师迅速从利诱转向惩戒,甚至演化为带有报复性质的暴力行为:先是课堂上的指桑骂槐和语言侮辱,进而升级为当众连扇耳光,短短三日后竟再次无端用书本抽打并高声辱骂。

将拒绝补课视为对权威的冒犯,进而利用教师身份赋予的权力,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人格打压和身体惩罚。这背后暴露的,是一种扭曲的权力观和对教育资源的私有化倾向。那句轻飘飘的“叭叭打了两下子”的辩解,实在难以掩盖其滥用职权的本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值得警惕的是后续处理的失范。事发两个多月,家长维权屡遭推诿:校方草率宣称已处理却无实质处罚;市教育局回应自相矛盾,对体罚事实避而不谈;派出所则以不便回应搪塞。监督缺位与责任模糊令人忧心。

这种层层回避、态度暧昧的处理方式,无形中构成了对不当行为的二次纵容。仅仅停课检查、口头道歉这样的处理结果,像一阵无关痛痒的风,不仅无法抚慰受害者的伤痛,也缺乏足够的威慑力,甚至可能让一些心存侥幸者误判形势,认为最严厉的后果不过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事件并非孤例。就在去年9月份,同样在绥化市发生过一起女教师当众掌掴几名女生,并反复强调“你是不是农村的孩子”的事件,虽然两者背景细节有所不同,但两起事件都指向了教师惩戒权的滥用、对特定学生群体的不当言行,以及官方初期回应的被动与模糊性。这说明,杜绝教育领域的权力滥用和暴力体罚,需要超越单一事件的系统反思和制度革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真正遏制此类现象,守护教育的神圣与公平,单靠施教者的自我约束或监管者偶发的“雷霆行动”还远远不够。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真正有效且具有约束力的长效机制。

这套机制,既包括对触碰红线者的从严问责机制,也包括对监管失职者的严肃追责机制,更包括建立更为阳光、独立、高效的第三方投诉核查机制,确保学生和家长的每一声呼救都能被及时听到,也确保整个调查不拖泥带水,更不走样。

教育的初心不是交易,教室的使命更不是刑场。唯有以刮骨疗毒的勇气,斩断权力寻租的黑手,以零容忍的姿态重塑制度的刚性,才能让朗朗书声涤荡暴力的阴霾,让每一间教室都成为孕育尊严与希望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