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继承王羲之笔法的书家,实在寥寥无几,除了著名的智永、虞世南、米芾、“赵董”等人,明朝末年,还有一位“落魄皇族”的书法,深得王羲之真传,水平高妙,可惜鲜有人知。

他就是八大山人,原名朱耷,出身明朝皇室,乃朱元璋第16子,朱权的9世孙,优越的身世背景,以及祖父朱多炡的诗词、书画修养,使其底蕴扎实,不仅深得熏陶,天资卓越,还得见名家真迹,根基强悍。

可惜生不逢时,朱耷出生时,明朝气数将尽,17岁那年,清人入关,夺得江山,为了自保,他只能遁迹空门,潜居山野,把名字的“牛耳”去掉。
由此名字原本的朱耷,简化为“八大”,又因避世隐居,加上山人2字,称号八大山人,古代“牛耳”象征权力,朱耷此举告诉清人,自己无意争权。

虽然表面平和,但他的内心十分痛苦,家仇国恨,岂能轻易削减,身处如此境地,也无法直言,只能把一腔愤恨、不满,融于艺术创作,整日钻研书画,尤其是书法,颇为精妙。

陈鼎曾记载:“至於书法,则胎骨於魏晋矣”,张庚也说“书法有晋唐风格”,他坚守古法,欧阳询、米芾、黄庭坚等人,均有钻研,尤其对“二王”研究透彻,字字精到,笔法完备,气韵悠然、虚和。

论就水平,八大山人继承“二王”精髓,不输同时代的董其昌、文征明等人,欣赏他的《临兴福寺半截碑》,此作公元721年,唐代僧人大雅编撰,依据《圣教序》、赵模《千字文》和王羲之真迹集成。

相比《圣教序》更加完备、精善,因出土时,只有半截,故号“半截碑”,共计700多字,八大山人的摹本,乍一看字型,与王羲之并不相似,点画圆融,着墨浓润,似有篆隶、碑作的古朴之气。

可是分析笔法,以及内层气韵,确与王羲之相近,采用绞转笔法,起笔、收笔用尖峰或侧锋,运笔中锋,筋骨洞达,而姿态流逸,多用墨色藏敛变化,肌理丰富,质感高级,还有几分虚灵、娴静的脱俗之气,美得令人心醉。

启功曾说:“钟王逐鹿定何如,此是人间未见书。异代会心吾不忝,参天两地一朱驴”,他认为其字的风格,人间少有,足以比肩钟繇、王羲之,此乃罕见墨迹,可时常临摹,初步了解古法,用笔更加正统

而今,我们对八大山人《兴福寺半截碑》,进行1:1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微喷复刻工艺,与原作毫无二致,此品乃是手工经折装,使用翻折设计,便于临摹和查找。

全卷加入现代字注释,帮助初学者识读,此帖极为高清,市面罕见,独此一家,比普通印刷品更加还原、细腻,所有字体的细节处理,全都一览无余,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