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又给咱们的芯片产业上强度了。
5月底,美方发布所谓的指南,企图在全球禁用中国的先进计算芯片。
急了,美方这是又急了。

因为中国这几年芯片产业发展太快了,就连隔壁韩国也承认,中国已经超越他们了。
中国一直是韩国半导体产业的跟班小弟,有六成需要韩国的出口。也难怪几年前韩国媒体嘲讽咱们,再过几十年,中国别想造出高端芯片。
谁知这打脸比爽剧来得还快,如今韩国与中国半导体强弱之势,悄然易位。
就连韩国媒体自己都在感叹,如今韩国只有10%的产业,超过中国,其他的九成产业,已经落后中国了。

回望1980年,韩国半导体起步时,面对美日的双重夹击,一没技术,二没市场认可,可谓举步维艰。
1984年存储芯片价格雪崩,64K DRAM芯片单价从4美元断崖式暴跌至0.3美元!三星每造一片芯片,就要倒贴1美元。
三星3年亏掉了年韩国0.3%的GDP,眼见要赔光老本,关门传到。生死存亡之际,三星掌门人李健熙祭出了一招“赌命式投资”——反周期操作。
在行业都在谨慎投资时,他反而疯狂砸钱扩产,用亏损压垮对手,换取市场份额。
同时,不惜一切代价“偷师学艺”:重金挖角日本工程师、逆向拆解日本设备、购买美光的技术授权。

这场疯狂的豪赌,终于在1987年等到转机:美国对日本发起反倾销诉讼。三星凭借价格和产能优势,以及 “学”来的日本DRAM技能,一口吞下了东芝被迫吐出的巨大市场份额。
但鲜为人知的是,支撑这场惊天逆转的底层力量,其实来自中国。
1992年,当中国电子产业尚在萌芽,韩国三星早就领先全球,率先推出全球首款64兆内存芯片。
这些高端芯片最大的买家,就是全球最大消费电子市场——中国。中国市场俨然是韩国半导体产业最大的金主爸爸。
三星的顶端HBM芯片,在全球40%的产能,来自其西安工厂。中国不仅是韩国的主要利润来源,更是其技术研发的核心基地。

中国巨大的手机、电子市场,为韩国半导体消化大量产能,成为哺育其成长的 “超级奶妈”的市场。
韩国用美国的技术、中国的市场、日本的设备,玩得一手漂亮的空手套白儿狼,不仅成为半导体市场霸主,还培育出三星、SK海力士这样的行业巨头。

就在韩国坐享中国市场红利时,一场静默的突围正在长江两岸展开。
中国1985年在无锡724厂试制首块64K DRAM,后在20世纪90年代“908工程”(无锡华晶)和“909工程”(上海华虹)尝试自主突破。

但受限于外部技术封锁、产业代差及基础环节薄弱,中国在高端芯片领域尚未形成系统性突破,关键芯片仍高度依赖进口。
历经10年发展,自主半导体产业链距离建成完整、强韧的高端产业生态,还有一段漫长的攻坚之路。
无奈之下,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电子消费市场,不得不沦为韩国半导体的产能消化地,无奈地助力韩国培养出三星、SK海力士等行业巨兽。
还没来得及成长壮大的中国半导体,就遭到美国的遏制,美国在高端芯片领域构筑了严密的技术封锁。
2018年,美国对芯片需求巨头华为、中兴实施的多轮制裁与禁售,将中国多个高新高科技产业,推向存活的生死关头。
美国想彻底扼杀中国半导体的成长,不惜威胁韩国加入对华芯片禁运。
命运岂能任人玩弄,没想到韩国SK海力士弃用我国华大九天EDA工具案,成为韩国半导体衰败的序曲,韩国的战略误判,最终反噬了自身。

起因是EDA工具软件是半导体行业必备的工具,中国工具软件仅是美国工具软件1半的价格,而两者性能相当。
中国华大九天的工具与美国Synopsys的便宜、好用,并且还有个无敌的buff,就是能适配咱中国长江存储的3D堆叠架构技术。
这意味着企业仅支付0.5倍成本,即可获得2倍的全流程使用能力。
正因如此,韩国SK海力士一直偷偷引入华大九天工具以优化成本。
因其接受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超4.5亿美元的补贴贷款,被迫终止对中国EDA的采购。
切断对中国工具的依赖,只是韩国阵痛的开始,在重要生产环节和设备上,韩国同样严重依赖中国。
三星和SK海力士在全球有近4-五成产能,来自中国西安和无锡的工厂,这些韩国半导体大佬们的“生产命脉“恰恰用的是中国国产蚀刻机和清洗设备。
韩国和美国一起禁运中国后,搬起石头,不得不加价50%买日本二手设备,高价购买中国材料的同时,也失去中国大订单,损失180亿美元,惨到韩国肉痛。
中国全面拉开“去韩国化”的进程。韩国芯片对中国出口量,由最高峰的61.6%,降到2025年初的51.7%,其中对大陆地区甚至降至33.3%。

韩国芯片行业出口下滑、订单萎缩、利润缩水。裁员减产已成常态,部分企业甚至被迫关停。这个曾引以为豪的支柱产业,正承受战略误判带来的沉重代价。
韩方对华政策的摇摆与压制,如果擅长PUA的渣男,伤透了中国市场的心,使得中国加快半导体领域的“去韩化”。
中国依托快速崛起的本土设备与材料供应链,并持续技术突破,系统性地推进国产替代方案,显著降低了对韩国关键技术的依赖度。

在外部技术封锁和内部产业升级的双重挤压下,中国半导体产业聚焦核心环节,从制造工具、技术标准到产能规模,对韩国形成全面压力,实现强势逆袭。
这场逆袭战,是从最基础的“工具”开始的。韩国由于没有完整的产业链,在设计芯片的软件和生产设备上,因为严重依赖进口,如同亲手将软肋暴露于人。
素以【硬气】闻名的华为,联合华大九天,硬是研发出堪比国外性能的国产EDA工具,从此中国也能良品率高达97%的纳米芯片,算是迈进高端芯片的里程碑。
高端技术的突破如雨后春笋,长江存储、海思麒麟、紫光展锐、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等一批企业都有技术突破,中国半导体行业抱团发力,全线技术突围。

除了最尖端的光刻机,仍依赖荷兰芯片,其他关键环节我们都已掌控。
掌握了工具只是第一步,更大的制胜权在于制定行业“游戏规则”。
由长江存储牵头制定的存储芯片行业协定,成功制定国际ISO标准。
这意味着,连巨头三星也得向长江存储乖乖缴纳专利费。抢占行业话语权,只是反杀韩方的第一步。
中国主导的标准,从设计到制造,正快速覆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韩国企业想用上这些技术,都得按中国标准来走。这套新规则,无形中给他们的制造成本添加不小的负担。
然而,最让对手感到压力的,是中国庞大产能的碾压术。
最好的反制,就是走对手的路,让对手无路可走。中国用产能封死韩国半导体向新兴市场的转型空间。
与新能源汽车市场密切相关的成熟制程芯片,中国产能占全球63%,直接锁死三星汽车芯片转型的道路。
在物联网相关的AIoT芯片方面,国产芯片成本只占韩国芯片的60%~70%,价格优势直接迫使三星退出全球低端物联网市场。

从设计芯片的软件,到生产存储芯片的流水线;从国际规则制定权,到庞大的生产规模——韩国半导体被中国逼得进退两难。
中国正通过“握紧技术、主导规则、开足产能”这三股力量,将韩国半导体的高端领域用专利墙围堵,中低端市场又在惨烈的价格厮杀中无法立足。
如今中国在芯片四大关键领域,已全面领先韩国。高集成存储、低功耗AI芯片等核心指标,中国优势明显。
其他如功率芯片、前沿传感技术,中国同样压过韩国一头。

历史似在重演:当年三星借力日本的技术反超东芝,如今中国存储的崛起,也用上了韩国曾挥舞的“刀锋”,在封锁中淬炼出自主之路。
6月2日,美国又对华颁布了新一轮技术封锁。
但越是如此,越会激起中国人骨子里的硬气。
这场半导体之争再次印证:唯有紧握核心技术命脉,才能摆脱“跟班”宿命,实现真正的产业觉醒。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韩国调查报告:韩绝大多数半导体技术被中国赶超》
21世纪经济报道:《韩国半导体业发家史:国家推动三星死磕》
阔阔论:《韩国半导体被中国反超?技术竞争背后的真相》
作者:青允
编辑:柳叶叨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