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教授,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成了不少企退人员吐槽的对象。
有人说他“站着说话不腰疼”;也有人觉得他讲的是大实话:养老金本来就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不能光看别人拿得多,却不想想自己缴了多少;还有人觉得,这话听着合理,但看着自己养老金就那点钱,隔壁退休老师的数额,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儿……
今天就来聊聊这争议后面,到底谁有理?
沙龙嘉宾介绍:
嘉宾A:王主任(社保政策研究者),对郑教授团队的思路比较熟悉。
嘉宾B:罗大姐(企退职工):企业退休,吐槽队伍中的一员,月养老金二千多。
嘉宾C:李记者,关注制度运行中的公平性和现实问题。

第一幕:郑秉文的“多缴多得”逻辑,错了吗?还是压根没错?
嘉宾A(支持方):
郑秉文教授的观点其实很直白:养老金不是“大锅饭”,你缴得多、缴得久,退休后自然拿得多。这就像存钱,你往银行存200块和存2000块,取出来的利息肯定不一样。
而且,他提的“名义账户”改革,就是想让个人社保账户更透明,让大家看到:交的钱确实能变成未来的养老金,而不是被统筹划掉。但现在很多人不按真实工资缴费,甚至按最低档缴,结果退休后抱怨养老金低,怨谁啊?
嘉宾B(反对方):
话是这么说,但现实哪有这么简单?很多企业职工不是不想多缴,而是企业为了省钱,直接按最低60%基数缴,职工根本没选择的机会! 还有下岗的、灵活就业的,社保还断缴过,你让他们怎么做到“长缴多得”?
更关键的是,体制内的缴费基数高、稳定性强,还有职业年金补充,养老金平均是企退人员的2倍。这能怪个人“短视”吗? 是制度设计问题啊!

第二幕:养老金差距的“历史债”,体制内外的起跑线本来就不相同。
嘉宾C(中立派):
其实养老金差距这现象,不能全怪个人,也不能全怪制度,而是历史遗留问题。
第一是缴费基数的先天差异与职业的红利。
比如企业职工:很多私企按最低档60%交,甚至有些老板违法不缴社保。
再看机关事业单位:2014年并轨前,不用缴养老保险,且职称越高,工资越高,缴费指数也越高!
第二是年金补充产生的效应,
年金全国只有极少数的国企才有,机关事业单位全员都有,单位缴8%,个人缴4%,退休后每月多几百或千多元。

嘉宾A:
所以郑教授才说要改革啊!现在的制度确实有问题,比如空账4.4万亿、缴费激励不足,但他的方案是让个人账户更“实”,让大家愿意多缴,而不是继续吃大锅饭。
嘉宾B:
可现实问题是,如果底层职工没有多缴的能力,再怎么改革也是高的越高,低的更低。
那么,普通人怎么办?争吵过后,但养老金问题终究得面对。尤其是灵活就业、私企员工,有没有什么实际建议?
嘉宾C:
哪怕按最低档也不能断缴,保持缴费连续性,其次是争取提高缴费基数:哪怕多缴2%,未来养老金有提高,若没有年金,自己买点商业养老保险别全靠社保。
嘉宾B:
以上建议对低收入群体还是有点难。真正要解决的,是让企业合规缴费、提高职工收入,否则“多缴多得”可能变成一句空话。
划重点:养老金的公平到底该怎么定义?
咱们再回到郑秉文教授的争议:他的理论没错,但现实太骨感。养老金差距不是个人多缴费就能起决定性作用的,而是历史、政策、经济多方因素的结果。

嘉宾A:
虽然制度要改进,但方向应该是“激励多缴”,而不是强制均贫富。
嘉宾B:
希望改革不能只盯着个人社保账户,还得解决企业违规缴费、年金覆盖率低等问题。
嘉宾C:
或许,真正的公平不是结果平等,而是机会平等!让每个人都能按自己的能力缴费,而不是被制度或企业拖累。
结语:
好了,今天的沙龙就到这里。大家觉得养老金的“多缴多得,长缴长得”原则,到底该怎么平衡现实的差距?欢迎留言讨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