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拉伯半岛的腹地,一片 24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一条常年流动的河流。这里年均降雨量不足 200 毫米,有些地区甚至几年滴雨不下,地下水因过度开采濒临枯竭。
然而,就在这片 “水比油贵” 的沙漠中,3500 万沙特人不仅生存下来,还创造了人均日用水量全球第三的奇迹。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一、海水淡化:用石油换淡水的豪赌
沙特没有河流,却拥有 2640 公里漫长海岸线。1974 年,沙特成立海水淡化公司(现水务局 SWA),开始了 “向大海要淡水” 的征程。经过 50 年发展,沙特已建成 43 座淡化厂,日产能达 1330 万立方米,占全球总量的 20%。
技术双引擎
热法蒸馏:延布淡化厂采用蒸馏技术,每天将 90 万立方米海水转化为淡水,相当于填满 450 个标准游泳池。
反渗透膜法:利雅得周边新厂通过高压过滤,每立方米淡水能耗降至 2.77 千瓦时,成本比传统工艺降低 30%。中国承建的拉比格三期项目更以日产 60 万立方米淡水创下吉尼斯纪录,成为全球最大单体反渗透工程。
能源困局与转型
淡化海水消耗的电力占全国发电量的 15%,但沙特正加速新能源替代。朱拜勒 3A 项目的光伏电站每年减少 6 万吨碳排放,而 NEOM 未来城的太阳能聚光球体实验,更试图将海水淡化与氢能、农业结合,实现 “零碳制水”。

二、农业革命:从沙漠粮仓到全球租地
上世纪 80 年代,沙特曾用地下水灌溉出 “沙漠麦田”,小麦产量一度自给自足。但这一疯狂计划导致地下水位每年下降 1.8 米,最终在 2016 年全面停产。痛定思痛后,沙特开启 “虚拟水战略”:
海外屯田:在埃塞俄比亚租 30 万公顷土地建设 “沙特之星” 园区,在乌克兰、阿根廷布局粮仓,85% 的粮食依赖进口。
精准农业:国内推广滴灌技术,农业用水量从 90% 降至 60%,同时投资垂直农场,利用 AI 控制水培系统,预计 2025 年实现土豆自给率 80%。

三、节水战争:从洪水到污水的循环
沙特的节水措施堪称 “滴水不漏”:
洪水捕捉:200 座水坝拦截季节性洪水,每年蓄水 4.48 亿立方米,相当于 100 万人半年饮水量。
污水重生:200 座污水处理厂每年处理 10 亿立方米废水,70% 用于灌溉,利雅得的污水厂日处理量达 80 万吨,连工厂冷却都用上了再生水。
全民节水:利雅得实行用水配额制,超额罚款;推广节水马桶和淋浴头,目标将人均日用水量从 200 升降至 150 升。中国品牌的节水洁具已占据沙特中高端市场,海关数据显示相关产品进口量年增 28%。

四、国际合作:撬动全球智慧的杠杆
沙特深知 “闭门造车” 不可持续:
技术联姻: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优化反渗透技术,与中国电建共建红海新城项目,融合光伏、风电、海水淡化于一体。
区域联动:与约旦、阿曼在红海沿岸建设联合淡化厂,共享技术和资源;2023 年全球水资源论坛吸引 50 国专家,共商节水大计。
中国力量:从拉比格三期到朱拜勒 3A,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项目每天为沙特提供超 120 万立方米淡水。2025 年,中沙签署 57 项农业协议,40 亿美元投向绿色技术,目标将农业自给率提升至 80%。

五、未来挑战:土豪的可持续困境
尽管成就斐然,沙特仍面临严峻考验:
能源依赖:淡化厂每年消耗的石油相当于 500 万辆汽车的年耗油量,而新能源转型需要巨额投资。
粮食安全:海外租地受地缘政治影响,2022 年全球粮价波动已让沙特感受到风险。
环境代价:淡化产生的高盐废水污染海洋,过度抽水导致地面沉降,部分地区已下陷 3 米。

结语:沙漠中的启示录
沙特用 50 年时间证明:缺水不是绝境,而是技术、决心与合作的试金石。从 “用石油换水” 到 “用阳光换水”,从 “虚拟水战略” 到 “污水零排放”,这个国家的生存智慧值得全球借鉴。
正如沙特水务局的口号:“水是未来的石油”—— 当资源枯竭不可避免时,唯有创新与开放,才能在沙漠中浇灌出希望之花。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