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特例的猫”,关注后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之前有个词叫“舔狗经济”:男性在追求女性过程中,不计成本投入金钱和精力,通过送礼、请客、发红包等方式,博取女方好感的经济现象。
这种模式曾一度盛行: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情人节动辄上千的礼物、直播间豪掷千金的榜一大哥……
二手平台上低价甩卖,标注“舔狗送的”未拆封奢侈品……
以及每年的情人节里,都有人在在垃圾桶成功捡漏,在网络上各种炫耀。
那些被扔掉的玫瑰花束中,时不时能找到金戒指、高端手机、叠成爱心的百元大钞……

当时还有句名言:垃圾桶堆满了送给女神的玫瑰花,但永远不会出现送给母亲的康乃馨!
总而言之,舔狗经济的本质,就是单方面无条件的付出。
但随着大环境的改变,市场惊讶地发现,这种病态的消费模式,如今正迎来它的终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放到教科书中,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思潮的变化,自然是“上层建筑”的重要部分。
随着经济增长放缓,许多行业收入下降,男性开始重新审视消费行为。
曾经无脑奉献的“舔狗”,因为挣钱越来越难,不得不精打细算。
人活着首先要吃饭,口袋里就那几个钱,失去了“舔”的物质条件。
男性的经济条件变化后,社会意识自然也会觉醒。
网络舆论中,“为什么只有男生要送礼?”、“这些钱给自己买点什么不好?”的质疑越来越多。
男性开始意识到,被资本和舆论塑造的“舔狗”形象,实际上是一种PUA:既然真心相爱,就不该有高低之分,而是平等相待、互相尊重。
这种观念的转变,让舔狗从“痴情”的代名词,变成了“愚蠢”的同义词。
而男性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被当作傻子:哪怕利用我,也是因为我有价值,而不能是因为我傻!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消费市场流传着一条鄙视链:女人>儿童>狗>男人。
资本方深谙此道,不断通过广告、影视剧强化“男人负责赚钱养家,女人负责貌美如花”的观念。
整个社会意识中,男性为取悦女性买单成为理所当然。
钻石行业就是典型案例,一颗毫无实用价值的石头,被包装成“爱情永恒”的象征,价格却高得离谱。
过去经济上行,大家兜里有钱,男性可能觉得吃点亏没什么,
但等经济发展一停顿,各种矛盾就会浮出水面。
男性变得越来越理智,消费数据也有力地支撑这个观点:
近年来,男性在公路自行车、电竞产品和冲锋衣等“悦己”消费上的支出暴涨。
而与“舔狗经济”相关的钻石、美妆产品等销量,则开始出现大幅下滑。
此外,网上男女对立的加剧,进一步加速了“舔狗经济”的崩塌。
类似“我给女友花两百,她会骂我抠;我给妈妈花两百,妈妈会感动”的评论,经常获得大量点赞和共鸣。
越来越多的男性发现,自己的付出不仅得不到对等回报,反而可能成为对方炫耀或转卖的资本。
而“胖猫事件”的发酵,更让无数男性惊醒:单方面付出的感情,不仅无法换来真爱,还可能毁掉自己的人生。
他们开始自发性、集体性地,抵制过去不平等的感情模式。
资本方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挚文集团(陌陌、探探母公司)的财报显示,2020年至2024年净营收逐年下降。
上文反复批评的钻石行业,更是遭遇寒冬,价格连年暴跌,奢侈品骗局走到了破产边缘。
这些无不印证着“舔狗经济”的式微,但这种变化并非中国独有,隔壁早就有了先例。
日本在泡沫经济时期,曾出现更极端的“三个钱包”现象。
一位女性出门需要三个男性陪同:一个负责打车,一个负责请客吃饭,一个负责购物消费。
可随着经济泡沫破裂,这种畸形关系也随之瓦解。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中国当下经历的,或许正是这样一个矫正的过程。
“舔狗经济”的终结,本质上是两性关系回归正常的必然结果。
现代社会更加尊重个人价值和独立性,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健康的感情应该建立在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础上,而非一方无止境的付出,另一方理所当然的接受。
也别说什么“舔狗经济”消失了,会严重影响消费这种话。
“他经济”的崛起塑造了新的消费格局,让男性消费从“重资产”的汽车、手表,扩展到更精致、更具玩乐属性的领域。
商家不得不调整策略,从为男性制造焦虑,转向提供真实价值。
从长远看,这种变化有利于建立更健康的市场环境,让消费回归本质:不是为取悦他人,而是为满足真实需求。
既然男性集体觉醒,拒绝被当作傻子剥削,曾经扭曲的消费泡沫,也会自然地破裂。
这也是正是市场经济的奇妙之处:它不仅调节商品价格,也在无形中矫正着社会观念。
未来的消费图景中,我们有望看到更多平等、理性的互动,而非单方面的牺牲与索取。
而这样的两性关系,才是健康社会应有的模样。
老猫认为,除了那些捞女会感觉难受外,“舔狗经济”的彻底崩塌,对任何群体都是好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