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遇见创新,

非遗的“未来式”在这里生长

2025年6月14日,长宁区少年宫室外草坪广场,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悠扬丝竹声中,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长宁中心正式揭牌。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陈静与长宁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宋妮妮共同为这一非遗创新实践新基地揭幕。长宁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国力、长宁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顾洁燕,以及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长宁区文化艺术中心、长宁区教育局等分管领导参加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是“长宁”?

在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PACC主任金江波的指导下,经过项目导师李依蔓及团队积极推进,PACC长宁中心应运而生。这不仅是非遗保护“创造性转化”的全新试验场,更是长宁区与高校、文旅资源深度协同的成果——

互联协同:政府、院校、社区三方联动,激活非遗基因

创新实践:从技艺传承到市场孵化,探索“非遗+”无限可能

资源互享:打造长宁专属非遗IP,让传统技艺“活”在当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非遗的“长宁方案”:四大未来实践

孵化“非遗新质生产力”

• 推出“在长宁遇见中国非遗”品牌,融合文旅消费、体验展示、传承人研培

• 构建“艺术生活化、消费场景化”的生态,让非遗走进咖啡馆、商圈、街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培养非遗创新人才

• 联合长宁打造“都市里的节庆”——非遗新体验活动

• 启动“非遗人才培养计划”,培育懂技艺、懂市场的年轻传承人

• 研发长宁特色非遗文创,推动项目市场化孵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非遗深耕社区

• 建立社区非遗基因库,形成手工艺社群

• 流动的非遗小车,走进长宁社区,随时体验感受非遗

• 通过工作坊、社区非遗节、“非遗+养老”服务,让传统技艺成为日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非遗美育进校园

• 开发长宁非遗主题美育课程,走进中小学课堂

• 开设非遗创新营、学生社团,培养“Z世代”传承群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来已来,见证传统技艺的当代新生!

从愚园路的戏韵丝竹,到少年宫草坪的揭牌时刻,PACC长宁中心正将非遗的“过去时”改写为“进行时”。这里,传统不再只是记忆,而是可触摸、可体验、可消费的生活美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